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翻译    诗歌翻译    翻译规范    文学翻译    译诗    

研究学科:

被引量:405H指数:12北大核心: 24 CSSCI: 20 RDFYBKZL: 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祝朝伟  出版年:2004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论中最为复杂的理论之一,克里斯蒂娃、巴特、热奈特、里法泰尔等都提出了相关的主张,形成了不同流派。其理论理据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诸多启示: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丰富发展了现代哲...
关键词:互文性 翻译 主体性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2
《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出版年:2009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四文学翻译规范研究"(2005-yw04)阶段性成果
规范是描述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对规范社会学定义的分析,比较图里、切斯特曼、诺德、赫曼斯以及列费维尔等对翻译规范的描述发现,人们对翻译规范的界定不尽相同,但规范是以某一文化共同体普遍认可和接受为前提,以奖惩为实施手段...
关键词:规范  翻译规范 研究途径  
译者职责的翻译伦理解读
3
《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祝朝伟  出版年:2010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西方文论与翻译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SK084)
中西方翻译伦理模式的表述虽然不同,但从整体性要求来看,都可以归结到"忠实性翻译伦理",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学术术语与学术框架之后的乃是传统一元化的"忠实"伦理的现代变体与多元呈现。基于这种认识,Chesterman的圣哲罗姆...
关键词:NEWMARK 译者职责 翻译伦理 忠实性伦理  差异性伦理  圣哲罗姆誓约  
文本类型与地名译写
4
《上海翻译》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出版年:2005
地名译写的统一规范有利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但地名译写以音译为主的原则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当补充音译地名的语义成分,根据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译写方式,方可确立规范的地名译写体系。
关键词:文本类型 地名 译写方式  翻译 对外交流  音译 英语
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
5
《中国翻译》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出版年:2003
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创作和白话诗体翻译的先锋。他的诗歌翻译主题、诗体和语言的转变,反映了胡适文学理念、翻译功能观的发展和翻译手法的成熟。研究胡适的诗歌翻译能够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主体文化的操控力量,同时也反映出胡适在新...
关键词:胡适  诗歌翻译 转型  
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
6
《外语研究》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出版年:2006
梁启超是翻译拜伦《哀希腊》的第一人。在其翻译中,他有意识地突出目的文化本位,强调诗歌翻译的社会政治功能,并以此协调政治目标与翻译规范与策略的冲突,塑造出中国化的拜伦与《哀希腊》的想像,使其成为民族救亡和复兴的符号象征。
关键词:梁启超  拜伦《哀希腊》  翻译 本土化
文化典籍的外译与接受语境
7
《东方翻译》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出版年:2012
作为文化产品的典籍英译超越了单纯的文字转换和简单的忠实再现,是意义深远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洞悉不同势幕差文化之间交流的规律,确定典籍翻泽的文化功能,了解受众的文化心态并研究目的语文化的接受浯境,有助于选择相应的翻译原则、翻...
关键词:文化典籍 接受语境 外译 目的语文化 典籍英译 文化产品  交际活动 文化功能  
硬币的另一面——论胡适诗歌翻译转型期中的译者主体性
8
《中国比较文学》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四川重庆400031 廖七一  出版年:2003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强调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强调翻译研究的高度概括性而忽视对个体译者翻译实践的考察;因而很难解释胡适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从主题思想、语言到诗体的全面转型.诗歌翻译的转型表现出胡适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反映...
关键词:胡适  诗歌  翻译  译者 主体性  主题  诗体 文学观
《哀希腊》的译介与符号化
9
《外国语》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出版年:2010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四文学翻译规范研究"(2005-yw04)的阶段性成果
自从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将拜伦的《哀希腊》介绍给国民以来,该诗已有数十个译本。翻译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译,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诗做出的解读与诠释,绝非仅仅是翻译技艺的追求。此外,文学家对这首诗的挪用和模仿,文革期间翻译家近...
关键词:《哀希腊》 译介 符号化
现代诗歌翻译的“独行之士”——论苏曼殊译诗中的“晦”与价值取向
10
《中国比较文学》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四川重庆400031 廖七一  出版年:2007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5-YW04)前期研究成果之一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诗歌翻译家,其语言的晦涩受到许多学者的非议。然而,语言的晦涩揭示了他独特的译诗选择和价值取向:非功利的文学观,非政治化的主题选择和典雅的译诗语言追求。他的译诗代表了近代译诗从政治化模式向艺术化模式的...
关键词:苏曼殊 译诗 晦涩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