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学校德育    公民教育    德育理论    道德教育    德育课程    

研究学科:哲学类    

被引量:146H指数:5北大核心: 14 CSSCI: 14 RDFYBKZL: 2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改革开放30年德育理论发展脉络探析
1
《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飞 檀传宝  出版年:200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德育理论发展经历了理论研究的复苏期、理论基础的建构期、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期,以及德育理论的多元与争鸣期四个主要阶段。今后,德育理论的多元与争鸣的趋势将继续发展,主体间性德育理论、生活德育理论、情感德育...
关键词:改革开放  道德教育 德育理论
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
2
《中国教育学刊》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曾水兵  出版年:2012
问卷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在国家归属感上体现出矛盾性,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弱化,以政治价值观为重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低效,迫切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在内容上要以民族历史语言文化认同教...
关键词:国家认同教育 公民教育 文化认同
品德评价的否定之否定
3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檀传宝  出版年:2009
过去我们给学生品德打分,就像数学老师给数学成绩一样。这种品德评价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德育中最主要的形式。它包括课业(德育课程)评价和操行评价两种形式。这两种经验评价形式简单易行,对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有一定帮助,但其...
关键词:品德评价 否定之否定 学生品德 德育课程 品德发展 数学成绩  数学老师  高考成绩
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
4
《中国德育》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霍华德.柯申鲍姆 郭冰  出版年:2009
霍华德·柯申鲍姆,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价值澄清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价值澄清是当时美国价值观教育最普遍、最流行的方法。价值澄清否定灌输,主张通过讨论与活动帮助年轻人选择、确立他们的价值观。但当价值澄清在20世纪8...
关键词:价值澄清  品格教育 20世纪80年代  价值观教育 个人  60年代  霍华德  领导人
从学校德育的视角审视国家德育课程的定位
5
《教育科学研究》武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班建武  出版年:201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4年度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CXTD201402)资助
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将这门课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会导致这门课在学校宏观德育建设中的缺位,影响其育人效果的取得,并容易造成校本德育课程对国家德育课程的僭越。这同时也不利于这门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多学...
关键词:国家德育课程  德育定位 课程 德育
学校与规训社会的诞生
6
《重庆高教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胡君进  出版年:2014
现代学校本质上是一个规训社会,规训性是学校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其规训性表现为知识的规训、道德的规训与人的规训。规训性的后果在于使现代学校为整体规训社会的形成提供技术性条件:人成为工具化的机器;人可以适应社会的全景监视机制。...
关键词:学校  规训社会  规训性  人是机器  全景监视机制  
在超越中适应: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7
《教育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 班建武 付涛  出版年:2009
德育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过多地专注于对生活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用生活取代德育的危险,并导致德育内容的庸俗化和泛化、德育要求的降低以及德育方法的媚俗等问题。实际上,德育与生活之间既有相互关联的一面,也有着各自的边...
关键词:德育 回归生活世界 学校德育 德育实效
对话精神的结构及其异化——基于课堂师生对话的探讨
8
《教育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郭冰  出版年:2014
从对待自己和对待对方的态度来考虑,对话精神由四个要素构成:主见性、包容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四种要素在每个人身上的比例分配不同。当这四部分比例较为均衡的时候,对话精神的结构较为理想。但在现实的师生对话中,师生双方通常呈现...
关键词:对话  师生对话 课堂教学
童年消逝带来的道德困境与应对措施
9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徐萍  出版年:2006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
关键词:童年 道德困境 应对措施  电子媒介 社会道德 隐性课程 学校德育
课堂“听话道德”之基本特征
10
《教育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李西顺  出版年:2011
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实践中,课堂"听话道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即学生在课堂情境下对教师权威的服从状态及"失语"状态。这种状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依从性、从众性和私民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当前实施主体德育...
关键词:课堂“听话道德”  课堂情境 依从性 从众性  私民性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