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茶树    茶叶    茶文化    绿茶    茶多酚    

研究学科:轻工类    生物科学类    经济学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自动化类    

被引量:13,360H指数:40WOS: 276 EI: 157 北大核心: 1,055 CSCD: 97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3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1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刘莉华 宛晓春 李大祥  出版年:2002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界广泛分布的酚性组分 ,目前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已达 80 0 0多种。众多研究表明黄酮类有包括抗突变、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生物学活性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减少自由基形成和清除自由基的抗...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 抗氧化活性 构效关系 抗氧化剂 自由基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昌俊 余有本  出版年:2001
苯丙氨酸解氨酶 ( PAL)是催化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第一步反应的酶 ,也是这个途径的关键酶和限速酶 ,对植物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本文对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存在与分布、纯化与性质、生理代谢意义。
关键词:苯丙氨酸解氨酶 生理意义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PAL 分布  纯化 性质  植物次段代谢  抗逆性
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S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朱政 蒋家月 江昌俊 李雯  出版年:201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C0B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568)资助
以舒茶早和乌牛早2个茶树品种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2个茶树品种叶片内SOD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而后又下降的趋势;可...
关键词:茶树 低温胁迫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
粗老茶治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分析
4
《中草药》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汪东风 谢晓凤 蔡成永 杨敏 张阳春  出版年:1995
安徽省"八五"攻关课题
茶叶原料愈粒老,其内含茶多酚、儿茶素及咖啡碱等药理成分也愈少,六级茶比一级茶分别少20%、40%和25%以上,但茶叶复合多糖(teapolysaccharide,简称TPS)含量则完全相反,六级茶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将T...
关键词:糖尿病 茶叶复合多糖  茶  药理 成分分析  
茶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5
《植物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孙美莲 王云生 杨冬青 韦朝领 高丽萍 夏涛 单育 骆洋  出版年:2010
973计划前期项目(No.2007CB1162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771755和No.3097240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No.09041-1006)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RT-PCR)准确性的先决条件。该文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芽、叶、幼根、嫩茎、花瓣、种子和愈伤组织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18S ...
关键词:茶树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不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6
《中国茶叶加工》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方世辉 王先锋 汪惜生  出版年:2004
采用相同鲜叶,经相同萎凋、揉捻后,设置不同发酵温度(发酵程度相同)和不同发酵程度(发酵温度相同)处理,再烘干后制成工夫红茶,并对各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温度22℃和28℃,红茶品质较好,TF和T...
关键词:发酵温度 工夫红茶 产品品质 发酵程度
不同杀青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 EI收录)
7
《农业工程学报》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朱德文 岳鹏翔 袁弟顺  出版年:2009
国家支撑计划"台湾乌龙茶新品种;新技术与关键装备合作创新研究"(2007BAD07B02)
杀青作业是提高绿茶加工品质的关键工序,为了提高茶叶加工品质,采用微波、热风、蒸汽、锅炒和蒸汽-热风组合等不同杀青方法对加工后绿茶的感官品质和茶叶内含成分品质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输出功率10kW、时间2.5m...
关键词:品质控制  加工  感观 不同杀青方法  绿茶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8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李远华  出版年:2002
β-葡萄糖苷酶不仅具有纤维素的糖化作用 ,而且与萜烯类香气前驱体有密切关系。本文详述了该酶在微生物体中的研究概况 ,特别是在茶树中的研究进展 ,以及 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关键词:Β-葡萄糖苷酶 微生物 茶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9
《中国农业科学》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夏涛 高丽萍  出版年:2009
国家"973"计划前期项目(2007CB1162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75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0411006)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
关键词:类黄酮 茶  儿茶素 生物合成途径 调控  
茶色素及其药理学功能
1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宛晓春 李大祥 夏涛  出版年:2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9670 477) :茶儿茶素氧化机理研究
茶色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为茶黄素类、茶红素类。茶色素含有大量的活性酚羟基等活性基因 ,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茶色素具有防癌抗癌、防紫外线照射、抗氧化、抗动脉粥样...
关键词:茶叶 茶色素 药理学功能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