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课程改革    心理学    教师    联结主义    学校德育    

研究学科:哲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592H指数:14北大核心: 26 CSSCI: 14 CSCD: 1 RDFYBKZL: 6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1
《上海教育科研》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 贾林祥 宋广文  出版年:1999
研究方法 1.采用问卷调查法。我们选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包含有比较丰富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能全面反映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的全貌。该量表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状况  班主任  男教师 中学教师  女教师 因子分  人际敏感 学历层次
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
2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 高伟  出版年:2003
“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以存在论的视野 ,从体验的存在论特征、体验的存在论价值和当下的精神状况三个方面论述体验的存在论意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强调指出教育在理念和实践层面都放逐和遗忘了个体体验 ,而使受教育者受...
关键词:体验  存在论 教育哲学
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现状述评
3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 李梅  出版年:2002
我国近十年来儿童问题行为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还不够深入 ,尤其缺少实证性研究。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 ,把问题行为放到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中进行研究 。
关键词:儿童 问题行为  研究现状  
中美专家型教师标准及比较
4
《教育科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 吴义昌  出版年:2003
在考察中美专家型教师标准基础上,对两者异同进行分析与比较,为科学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家型教师标准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家型教师 标准  比较  
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
5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贾林祥 叶浩生  出版年:2001
心理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范畴。本土化是达至本土心理学的必要途径和环节 ,心理学的本土化最终体现为本土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只有处理好与传统文化、西方心理学等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关于中国人...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 心理学本土化 西方心理学 全球化  传统文化  后现代思潮
教育平等:科尔曼的研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6
《外国教育研究》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 朱家存  出版年:2003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建设教育强省;推进区域共同发展与加强苏北基础教育的对策研究"。
科尔曼从不均等的角度反观教育平等问题,提出了五种关于不均等的界说。教育平等问题可以从投入与产出两个维度来认识。从理想的角度看,义务教育阶段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最好都能实现平等。但由于差别性校外影响的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平等...
关键词:教育资源 科尔曼 教育平等 教育机会 教育投入 义务教育  教育权利
我国综合课程发展的现状与契机
7
《教育科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 代建军  出版年:2003
我国综合课程理论研究在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形态、目的及综合课程的结构等问题上还存在误区,实践方面教材和师资问题阻碍着课程综合化的实现。综合课程改革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 课程改革
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理论:联结主义论学习和记忆
8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 贾林祥  出版年:2002
在考察以往学习和记忆理论的基础上 ,论述和分析了联结主义的学习和记忆理论 ,其实质是对联结权重的适应性变化。联结主义论的学习典型的权重调整方法为相关学习和误差修正学习 ;联结主义论的学习体系为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和无监督学...
关键词:记忆理论 联结主义 学习理论  学习技术  心理学
创新教育需要的课堂心理环境
9
《教育探索》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 麻彦坤  出版年:2002
营造适宜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安全性与自由性、启发性与开放性、愉悦性与激励性、民主性与平等性等构成了创新教育需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特征。营造这样的课堂心理环境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引功能,建立互尊互爱的新型...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师生关系 教学观
大学隐形课程论
10
《煤炭高等教育》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 段作章  出版年:2002
素质教育必须以大课程体系为载体 ,既需要显性的学科课程为主体 ,又需要以隐形课程作支撑。分析了隐形课程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探讨了隐形课程的意义及作用 ,提出了建设隐形课程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 隐形课程 高等学校  课程类型 课程建设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