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武汉大学国学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儒学    儒家    国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369H指数:8北大核心: 82 CSSCI: 114 RDFYBKZL: 7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成型与定型——以出土简帛本为依据
1
《中州学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 丁四新  出版年:2014
早期《老子》文本在不断发生演变。从郭店简本到帛书本,《老子》大致处于"自然分章"阶段,但人为分章的因素在不断增强。自景帝立经后,西汉《老子》的篇章进入了人为设计和裁划的阶段。帛书甲本是一个关键性的文本,奠定了其后诸本的基...
关键词:《老子》 楚简本  帛书本 汉简本  刘向本  文本演变 成型  定型  
近九十年《尚书·洪范》作者及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
2
《中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 丁四新  出版年:2013
刘节《洪范疏证》一文开启了《洪范》著作时代考证的辩难历程,形成了此后考证、辩难的焦点。t928~1960年为第一阶段,学者们虽然不一定赞同刘节的战国末季说,但是一般仍然认为《洪范》作于战国,明显地受到了刘说的影响和掣肘。...
关键词:尚书 洪范  著作时代  考证  刘节  
民间儒学的新开展
3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国学院暨哲学学院 郭齐勇  出版年:2013
民间儒学是儒学灵根再植、重返社会人间的文化思想形态,民间儒学,也可以理解为在民间、在日常生活世界里的儒学,或民间办儒学,即民间组织推动的儒学。现代儒学既包括乡村儒学的重振,又包括城市儒学的建设,即是使中国文化的基本做人做...
关键词:儒学 民间儒学  城市儒学  仁义 现代意义  
重新认识苟子的哲学地位与历史贡献(专题讨论)——荀子: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开拓者
4
《河北学刊》武汉大学国学院 郭齐勇  出版年:2012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苟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有必要...
关键词:重新认识  荀子 哲学地位 历史贡献
经子关系辨正
5
《中国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国学院 吴根友 黄燕强  出版年:2014
经与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处在变动之中。孔子整理、编纂后的六经与先秦诸子学皆源出"前孔子之经",即三代以来的史料性质文献。孔子经典化的六经为先秦孔门弟子经学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文本依据和之后历代经学思想之总根源,因其上升为汉...
关键词:六经 经学 子学
论刘向本(通行本)《老子》篇章数的裁划依据
6
《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 丁四新  出版年:2014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通行本《老子》总分八十一章、上下篇各为三十七和四十四章。这种篇章的裁划和布局,根据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三及董思靖《道德经集解·序说》所引刘歆《七略》文,乃是由刘向定著的。
关键词:《老子》 通行本 篇章 刘向  《七略》 道德经
近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的新进展
7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国学院 郭齐勇  出版年:20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13JJD720014)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本土回归、复兴,除了学术研究极为繁荣之外,更在两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一为立地的面向,二为顶天的面向。前者为大众或民间儒学在各地的城市社区、企业与乡村落地生根,很有生命力,老百姓有了受用。儒学重新走进老百姓的...
关键词:民间儒学  城市儒学  乡村儒学  儒学新系统  新仁学  创造性转换  
论孟子的政治哲学——以王道仁政学说为中心
8
《中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国学院;中国哲学史学会 郭齐勇  出版年:2015
王道与仁政是孟子作为政治正当性的最高标准,具有超验、普遍的意义。孟子在战国中期的政治批判中,提出以民为本位的仁政学说,把仁政规定为养民、安民与教民之政,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命与生活,强调政府有责任给农户以土地宅园,制民之产...
关键词:孟子  王道  仁政 养民 教民 政治哲学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9
《孔子研究》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国学院 郭齐勇  出版年:2017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一份有纲有目、纲举目张的指导性文件,第一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工程的高度,因此,这份文件一经发...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  指导性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 郭齐勇  杨国荣  工程  
新时代“六伦”的新建构
10
《孔学堂》武汉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 郭齐勇  出版年:2014
"五伦"有助于传统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对社会稳定起过重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转化"五伦",促进形成现代新型的伦常关系。君臣关系可以改造为同事关系中的上下级关系,增加同事一伦。还应增加群己一伦,以应对个人与社会、国家、...
关键词:五伦 五常  六伦群己  伦理秩序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