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心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比较文学    方法论    国家重点学科    世界文学研究    传教士    

研究学科:哲学类    社会学类    经济学类    机械类    

被引量:170H指数:6WOS: 1 北大核心: 63 CSSCI: 74 RDFYBKZL: 8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
1
《文学遗产》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宋莉华  出版年:2009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项目;编号S30403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端于西方儿童文学的译介,西方来华传教士对此有筚路蓝缕之功。19世纪中叶以后,传教士加强了儿童读物的编译与出版,主要包括福音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寓言、世界各国经典童话,不仅内容使人耳目一新,其艺术手法也与...
关键词:传教士 儿童文学
汉学视角与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的建构——以于连为个案
2
《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刘耘华  出版年:2014
弗朗索瓦·于连是近年在中欧学界均引起关注、但颇受争议的一位学者。本文依循他的入思路径,对他借助汉学视角所建构起来的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文章对于连提出的一些独特概念,如"无关性"、"面对面"、"迂...
关键词:汉学视角  “无关性”  “面对面”  “迂回”  “未思”  “再范畴化”  比较文  化方法论  
传教士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
3
《文学评论》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宋莉华  出版年:2011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S30403);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成果
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中,西方文化的强力介入是一个直接诱因和不可或缺的异质文化资源。西方来华传教士用中文撰写或译述了大量小说,意在宣教,却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学及其文学技巧引入中国。这些作品呈现出中西调和的文学形态,对中国文化...
关键词:来华传教士 中国文学 汉文小说 变革  近代  中国儿童文学 白话文写作 西方文化  
作者、文本与语境:当代汉学对“知人论世”观的方法论省思
4
《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郭西安  出版年:2018
上海市哲社青年项目(2014EWY00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WW004)资助
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古代文论遗产,"知人论世"观进入现代理论视野与跨文化的语境时遭遇了新的挑战。这一批评观提出了作者、文本与语境三要素及其内在一致性,当代汉学的研究实践体现出对此问题的开放性探究:"作者"概念本身具有多重范...
关键词:“知人论世”  当代汉学  作者  文本 语境 方法论
从真理的剧场到治理的剧场:福柯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
5
《文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姚云帆  出版年:2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化诗学视域下的21世纪西方文论思潮研究"(批准号:16 JJD750010)成果
在西方文化史中,对戏剧《俄狄浦斯王》的文化—社会意义阐释以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广为人知。但是,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家对《俄狄浦斯王》的解释更重视真理、伦理规范和戏剧情节的复杂关系,这条解释线索由尼采和海德格...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 海德格尔  城邦  尼采  亚里士多德  精神分析学说 剧场 日神精神 古希腊悲剧 酒神精神
复制与重构——也谈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模式”
6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刘文荣  出版年:2010
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资助项目:CXW901.09
在过去的英国文学史的编写中,存在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与苏联模式。所谓"英美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是和当初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的,而英国...
关键词:英国文学史 英美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模式
文学视野中的“地方意识”——以池莉的“汉味小说”为例
7
《东岳论丛》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陈红  出版年:2015
作为现代环境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概念,地方意识要求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所在之地的生态和文化,并且认识到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自觉地形成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池莉的"汉味小说"不但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意识,还展现...
关键词:地方意识  池莉  汉味小说
探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理依据——试论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
8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人文学院 李平 程培英  出版年:2012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色...
关键词:孙景尧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方法论 总体比较研究法  可比性  
独语与喧哗——美国文学史的“当代性”反思
9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黄铁池  出版年:2010
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资助项目:CXW901.09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内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美国文学...
关键词:美国文学史 主体因素  当代性反思  独语与喧哗  
犹太文化格托的启示——以艾·巴·辛格作品为观照
10
《外国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王长国 黄铁池  出版年:2008
犹太人始终自觉坚守世代相传的犹太生活习俗,形成了特有的犹太文化格托,即在文化上完全独行于自己的疆域,既不让异族文化侵入,更不与异族文化融合,因此文化上的藩篱使这个古老民族裹挟于万民之中而未致湮灭。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文学作...
关键词:犹太文化 格托  抵御同化  辛格作品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