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化诗学视域下的21世纪西方文论思潮研究"(批准号:16 JJD750010)成果
年 份:2017
期 号:10
起止页码:100-10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SCI、CSSCI2017_2018、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在西方文化史中,对戏剧《俄狄浦斯王》的文化—社会意义阐释以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广为人知。但是,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家对《俄狄浦斯王》的解释更重视真理、伦理规范和戏剧情节的复杂关系,这条解释线索由尼采和海德格尔发扬光大,并由米歇尔·福柯继承下来。福柯继承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问题意识,并在20世纪70年代的《俄狄浦斯王》阐释中,批判海德格尔将该剧解释为"表象"和"存在之真理"之间的斗争悲剧的解释框架,强调俄狄浦斯王作为挑衅性知识的追求者,对西方社会权力—知识共谋关系的批判和冲击的积极价值。20世纪80年代初,福柯再一次解释《俄狄浦斯王》,修改以前的解释框架,认为俄狄浦斯对城邦权力秩序的挑衅,已经成为城邦秩序的共谋行为,而整个戏剧也不再是真理的剧场,而是制造真理以维护政治秩序的治理剧场。
关 键 词:《俄狄浦斯王》 海德格尔 城邦 尼采 亚里士多德 精神分析学说 剧场 日神精神 古希腊悲剧 酒神精神
分 类 号:I545.07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