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美学    环境美学    艺术    感物    美学研究    

研究学科:哲学类    轻工类    社会学类    建筑类    经济学类    

被引量:170H指数:6北大核心: 47 CSSCI: 70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论艺术与技术的“间距”
1
《江海学刊》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高建平  出版年:2019
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一种"间距"。艺术曾经经历了一个依赖技术的时代,后来又经历了一个受到技术挑战的时代。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文学也在不断地受到"技术"的"污染",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现象,引起了人文学者...
关键词:艺术 技术  间距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
2
《社会科学战线》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高建平  出版年: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111)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学这个学科曾经几起几落,在当下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发展美学,要汲取传统美学的精华,批判地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适应文艺要出精品的要求,处理好美学学术研究和美学知识普及的关系,...
关键词:中华美学精神  美学研究 美学普及  半美学  自主创新
论美学研究从“文艺美学”到“艺术美学”的发展之路
3
《中国文艺评论》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高建平  出版年:2023
美学原本就与艺术学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它在很长时期里都是艺术研究的核心。由于这个学科名称在东亚的汉字翻译,以及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使得对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在中国美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20世纪80年代“文...
关键词:美学 一般艺术学 文艺美学 艺术美学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
4
《社会科学辑刊》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李健  出版年: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W034)
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它的产生是天人合一的化育,它的理论的生长也应归因于天人合一的涵养。感应是天人合一的核心意涵。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天地万物一气贯通、相互感应的理论,成为感物美学的理论基石。感物兴情是物在...
关键词:天人合一 感物 感应  感物兴情  托物寓情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物兴情”论
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不详 李健 王德胜(主持人)  出版年:2018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4BZW034)的阶段性成果。
“感物兴情”作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类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发传统。这一传统的典范意义与理论价值十分重大。自然物色对作家、艺术家的感发,自然物色的特征与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思想情感的契合,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
关键词:感物美学  感物兴情  自然物色  社会现实 感发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进入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历程
6
《中国文艺评论》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高建平  出版年:2022
中国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美学和艺术思想的遗产,对这些遗产的接受态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对传统文化持批判的态度。随着革命的发展,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展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 古为今用 文化自信
关于公共阐释若干问题的再讨论(之一)
7
《求是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 张江  出版年:2019
基于对百年西方文论之强制阐释特征的反思和批判,我在2017年正式提出了'公共阐释论'。(1)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在于,期待学界同仁在吸收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优长的同时,能够从西方理论传统中走出来,认真梳理和挖掘中国文化资源特...
关键词:阐释学 赫耳墨斯  阐释者 公共性 理性行为  
唐代美学的“思”与“境”
8
《人文杂志》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李健  出版年:2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的语言艺术原理及其历史生成规律”(18ZDA279)
“思”与“境”是唐代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王昌龄较早提出并阐释“三格”(三思)与“三境”,赋予“思”与“境”以诗学、美学的意蕴。后来,唐代关于“思”与“境”的认识大都以此为基准,不断地充实着“思”与“境”的美学内...
关键词:唐代美学  思  境  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
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9
《求是学刊》深圳大学;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中外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 李健  出版年:2018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
关键词:公共阐释  公共性 公共感性  公共理性 阐释学
论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
1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中华美学学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南开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刘纲纪 高建平 张法 薛富兴 刘成纪 刘悦笛 彭修银 吴海伦  出版年:20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时代课题,这对中华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编辑部特邀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以"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为题撰文与学界共享,以期推动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学的创...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 中华美学 传承 创造性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 时代课题  专家学者 美学研究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