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大学生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自动化类    

被引量:3,396H指数:16北大核心: 253 CSSCI: 269 CSCD: 1 RDFYBKZL: 36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8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污染环境罪主客观要件问题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
1
《法学杂志》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汪维才  出版年:2011
污染环境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修正的罪名。本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严格责任在环境刑法中没有也不应有存在的余地。对于本罪共同犯罪形态中呈现出的各种样态应根据情况分别处理。本罪的客观方面包括违法前提、危...
关键词:污染环境罪  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 《刑法修正案(八)》
“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
2
《学术月刊》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彭启福  出版年:2007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因其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取向而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它仅仅揭示了文本理解和解释过程中"视域融合"的生存论事实,但对于如何达成"视域融合"缺乏足够的方法论分析和反思。因此,有必要提出"视域融合度"来深化对...
关键词:诠释学 文本诠释 视域融合度  文本契合度  现实相关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
3
《宿州学院学报》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宿州学院外语系 陈啸吟 徐国庆  出版年:200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学研究项目(2006sk28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发展与创新的角度,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寻求建立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相匹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进而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两者间的互动原则、特点、机制等进行较为全面...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妨碍
4
《河北法学》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奚玮 余茂玉  出版年:2007
我国现有司法解释虽然规定了对证明妨碍行为的制裁,但其法理基础尚臻完善。合理的证明妨碍制度应当是:法官将证明妨碍作为当事人间公平的问题予以综合考虑,通过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和案件事实解明协力义务,结合其他证据,综合考量妨碍的性...
关键词:证明妨碍  制裁 程序保障  
理解的应用性与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走向”
5
《哲学动态》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彭启福  出版年:2005
关键词:伽达默尔 诠释学 实践哲学 学科研究  思维方式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6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赵凤伟  出版年:2008
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事实,提出了从高校"心理辅导员"这个角度来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要注重方法、掌握技巧,灵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得...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员 维护与促进  
论“以人为本”及其与人本主义的关系
7
《学术界》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张传开  出版年:2005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AHSK0 3- 0 4D17)阶段性成果。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 ,又是一种价值取向 ,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内涵包括一切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 ,舍弃任何一个方面 ,都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违背。以人为本既与以神为本相对立 ,又与以物为本相区别 ,与以民为...
关键词:人本主义 区别  社会实践 “以人为本”  原则  根基 价值取向  以物为本 违背 科学发展观  
高校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队伍模式探析
8
《高校辅导员学刊》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王振钰  出版年:2009
专职辅导员加班主任的学生工作模式,将辅导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专业教师担当班主任工作也避免了过去辅导员专业知识的不足,为高校学生的学业指导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专职辅导员 班主任 学生工作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
9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邱杰  出版年:200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关性研究"(2007SK184zd)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着道德认知的冲突和价值紊乱、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际疏离、道德意志的弱化和行为失范、道德人格的偏常和人性异化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传统道德约束的真空、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和技术人文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问题  成因  对策  
“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意义与模式
1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戴锐  出版年:2005
“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学生行为的自我规范。因此,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案例的运用应当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有所区别。案例要以内含有法的基本精神、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标准,从案例述...
关键词: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 意义  模式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