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学    岭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哲学类    社会学类    建筑类    轻工类    

被引量:3,239H指数:25北大核心: 231 CSSCI: 380 RDFYBKZL: 36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5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
《文化遗产》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宋俊华 王明月  出版年:2015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技术 参与式发展
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2
《民俗研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  出版年:20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06JA85009);2008年度国家社会基金一般项目(08BMZ024)系列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学者开始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在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俗生活、民俗表演的情境、民俗表演的人际互动、民俗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 范式 转换  语境
谁的原生态? 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3
《学术研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  出版年:2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民俗与民族国家认同"(项目批准号:06JA850009)系列成果之一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 本真性 浪漫的民族主义  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
4
《江西社会科学》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宋俊华  出版年:2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特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征,是科学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征  传承 无形 活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5
《思想战线》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  出版年:2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研究"阶段性成果(11JJD780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阶段性成果(07JJD74006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传承生态  传承母体  本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
6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  出版年:2008
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6JA850009);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D740066)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被赋予了广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性  公共性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7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 刘晓春 冷剑波  出版年:2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11JJD780004)
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传承主体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所增强,相关企业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参与者的转型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有新进展,在生产过程中适...
关键词:“非遗”  生产性保护  传承人 核心技艺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
8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牛爱军  出版年:2008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D740066)系列成果;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JA75011-44028)阶段性成果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更替,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传承环境面临着巨大危机。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称...
关键词: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
9
《人文杂志》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高小康  出版年:2010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在进化论支配下的现代化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乡土文化是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因而被进化论者视为即将消亡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证明不断扩张的进化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片面...
关键词:进化 内卷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土文化复兴  
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
10
《民俗研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  出版年:2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11JJD780004)阶段性成果
1960年代开始,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社会没落的境遇,日本与台湾地区开始了至今仍在持续的社区营造。社区营造基于地域社会的现有资源,由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方式多样,旨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持续不断地促使地方社会生发内在的自...
关键词:社区营造  新型城镇化 非遗保护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