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花儿    方言    民族院校    小说    诗歌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轻工类    

被引量:152H指数:4WOS: 1 北大核心: 20 CSSCI: 23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忏悔意识
1
《甘肃高师学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杜曼.叶尔江  出版年:2009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西方文学所蕴含的"忏悔"意识及价值观念,也是从基督教文化产生而来的,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西方  文学 忏悔 意识  
论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法
2
《甘肃高师学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刘拉妮  出版年:2013
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值得自豪的瑰宝,要把诗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文化美挖掘出来,就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韵律美和...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诵读法 节奏 想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中的民族文学价值建构及反思——以口头文学为例
3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安少龙  出版年:2015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长基金项目"河州花儿文化空间的当代变迁研究"(09-02)阶段性成果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多民族文学史书写"两个场域共同的研究对象之一。目前两个场域所共同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全球化进程中口头文学的濒危与保护。通过考察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出现的口头文学...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 口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  
“语感·语理·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
《陇东学院学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陈振兴  出版年:2014
根据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来了解"语感"的生成和语言的理解过程,语感是语理的基础,通过语感发现语言的规律性。语文教学要准确把握"语感"教学和"语理"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在语感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利用语感,在语用教学中如何应用...
关键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语文教学 语感 语理  语用  
欧阳修理性人格及其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
5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范卫平  出版年:2013
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欧阳修人格范式与宋代文化关系研究"(1012-08))
欧阳修开领了有宋一代的士风、学风和文风,为当世及后代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格范式",这一人格范式影响和培育了有宋一代的士人人格,对宋代文化的影响巨深。作为学者型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政治活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活动造就...
关键词:欧阳修  人格 理性人格  
趴着是一匹马,坐着是一尊佛——论贾平凹小说《黑氏》的意境美
6
《长春大学学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王四四  出版年:2011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黑氏"形象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意境美  黑氏 消解 《聊斋志异》
甘肃甘谷方言声韵调及其特点
7
《甘肃高师学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王可峰  出版年:2011
甘谷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西北方言,其语音系统包括27个声母,38个韵母和4个声调。本文对甘谷方言的声韵调进行了静态描写,并结合汉语中古音和普通话音系,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进行比较,阐明其主要语音特点。
关键词:甘谷方言  声韵调 特点  
西北宝卷与明清小说传播
8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丁一清  出版年:2014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明清通俗小说在西北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1112-06)
宝卷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传得益于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在西北宝卷中保留着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诸多明清小说故事素材,其流传过程与小说话本之间存在同源母题关系,既有小说故事的生发特点,也是小说内容的延伸过程,借助于民间宗教活动使...
关键词:宝卷 佛教 明清小说 民间说唱
馒头的起源及其文化意蕴探微
9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刘玉忠  出版年:2010
2009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0912B-06)
馒头的历史源远流长,就馒头的起源及甘肃民间习俗中馒头的功能作了介绍与分析,同时阐释了馒头包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馒头 起源  民间习俗 文化意蕴
《说文》“我”字训释考辨
10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雷春辉  出版年:2012
考诸甲骨文、金文,"我"有两源:一从手从戈,一从禾从戈,以"割手"、"割禾"为造意,以"戈"为声;"戈",方言读guó,与"割"的方言读音一致,故"我"乃"割"之本字,有宰割、宰杀之义,甲文里有此用例;"我"被借作自称之...
关键词:《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方言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