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诗经》    对偶婚    语文教学    群婚    修辞手法    

研究学科:社会学类    哲学类    

被引量:53H指数:5北大核心: 4 CSSCI: 3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干支字义考原
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李裕  出版年:1997
本文根据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和古人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运用了文字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材料和方法,对干支的文字本义进行了深入翔实的考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天干之乙为勾形器,丙为燧石器即砭,壬同...
关键词:干支 古文字 史前文明 原始宗教
《诗经》远古婚俗透视
2
《北方论丛》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易思平  出版年:2002
《诗经》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
关键词:《诗经》 古代  婚姻习俗 赘婚  兄弟共妻制  群婚 对偶婚
文言文教学的跨学科思维
3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易思平  出版年:2003
跨学科思维方法的实质是一种打破学科界限的文化研究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跨学科思维方法 ,可以为解读文言文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并且使作品的意义得到更全面、更深刻乃至更真实的展现 ,尤其是有助于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跨学科思维  作用和意义  
《诗经》互文修辞手法
4
《古汉语研究》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何慎怡  出版年:1999
“互文”是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手法,亦称为“互辞”、“互言”、“参互”、“互说”、“互文相足”、“互文见义”等等。这种修辞手法源出经传,汉魏以后,则广泛运用于各种文体之中。汉儒解经时,即已注意到这种现象,如郑玄在其《毛诗笺...
关键词:《诗经》 《毛传》 《郑笺》 修辞手法 “互文”  孔疏  修辞作用  互文见义 修辞格  《诗集传》  
唐宋诗词中的变性之音
5
《江淮论坛》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易思平  出版年:2003
唐宋诗词中有一种反自然、逆天性的“变性之音”,即男性诗人往往以女性身份、而把权贵而尤其是封建君王比拟为自己的夫君,以妻妾的语气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效忠献媚或者哀怨期盼之情。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与中国古代儒家之女性化思想与诗教...
关键词:唐宋诗词 男性文人  变性之音  
“解”什么“惑”
6
《文史知识》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易思平  出版年:2002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名篇《师说》,对教师职能有一个堪称经典性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时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和参考书一般都把它翻译为:老师。
关键词:唐朝 《师说》 韩愈  文学评论 教师职责
论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
7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何慎怡  出版年:1999
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义”;“不限形体,于音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义”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关键词:训诂 段玉裁 “以声为义”说  
谈阅读策略指导
8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焦名海  出版年:1997
有些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还不会阅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阅读策略。本文在分析阅读策略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学生阅读策略的诸因素,提出了指导学生习得阅读策略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策略  
魏书生“六步法”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分析
9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焦名海  出版年:1999
学习特级教师,最主要的是把握他们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借鉴他们的教学模式也是如此。魏书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本文就其教学模式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主动加工信息的过程,学生的学...
关键词:魏书生  “六步法”教学模式  心理学分析
屈原“求女”意义的文化学分析
10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易思平  出版年:2002
对屈原《离骚》中所谓“求女”,即“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的描写,历来意见纷呈,难有定论。本文从宗教风俗、爱情心理、民族思维方式等文化学角度对此进行全新的阐释,认为诗中的“神女”形象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寄托,屈原“求女”...
关键词:《离骚》 求女 美政理想 文化学分析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