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辽代    辽朝    考论    金朝    文化认同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哲学类    轻工类    

被引量:280H指数:7北大核心: 111 CSSCI: 125 RDFYBKZL: 3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从“天下”到“大一统”——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思想特征
1
《社会科学战线》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程妮娜  出版年:2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6AZS0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08)
古代王朝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思想,发端于传统的"天下观"与"服事制",核心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汉族统治集团汲取了"华夷之辨"思想中"华夷一体"与以"华"为根本的因素,注重强化边疆朝贡制度的政治统属性。在各族王朝经营边疆...
关键词:朝贡制度 大一统 华夷之辨 天下观 服事制  华夷一体  
辽代捺钵三题
2
《史学集刊》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杨军  出版年:2016
四时捺钵的随行人员包括皇族、官员及其家属、卫兵,分散驻扎在相当广阔的地域内,并不皆与皇帝驻扎一处。中期以后,捺钵地不仅出现宫殿,也存在官员私家建筑,非捺钵季节亦有一定人员留驻。但也出现了将随从捺钵的队伍留在捺钵地而皇帝轻...
关键词:捺钵地  随行人员  二元体制  
辽代节镇体制与地方监察
3
《江西社会科学》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陈俊达 杨军  出版年:2017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辽代节镇体制研究"(2017001);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北族王朝廉政与监察制度研究"(2017LZY0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15ZDB02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观与中国疆域形成研究"(15BZS002)
辽代节镇除本州外,亦下辖支州。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同时加观察使衔统领支州。辽代实行的是中央—节镇—州—县的管理体制,节镇为辽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辽代节度使所带观察处置使、御史台官等结衔,皆是节度使监察权的...
关键词:辽代 节镇体制  监察 节度使
古代“乡绅之治”开启基层治理密码
4
《人民论坛》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高福顺  出版年:2017
"乡绅"作为古代皇权向中国基层社会权力延伸的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中国基层社会之纵横捭阖,演绎出"乡绅之治"的鲜明特色与时代烙印,也成功开启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的核心密码,以古鉴今,经世致用。
关键词:传统中国  乡绅之治  皇权 基层社会
三统说与汉晋服色
5
《史林》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陈鹏  出版年:2017
"三统说"主张王朝更替按"黑统→白统→赤统"次序循环,新王朝根据相应的"统"改正朔、易服色。该说与"五德终始说"对汉晋王朝改易正朔、服色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秦至西汉初年,王朝正朔、服色主要依据"五德终始说"。至汉武改制,定...
关键词:三统说  服色 正朔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下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的演进特征
6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高福顺  出版年:201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08)之阶段性成果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演进的主旋律。历代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统治思想基础,千方百计地于边疆民族区域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移风易俗,以达天下儒家文化认同,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天下一统...
关键词:儒家文化认同  民族多元互动  文教举措  大一统  华夷之辨
从名籍到谱牒:中古中国的皇族档案
7
《档案学通讯》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陈鹏  出版年:2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中古史籍与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6JJD770004);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北朝谱牒与姓族制度研究”(2016ZZ021)阶段性成果
秦汉时期的皇族档案,主要是宗室名籍和根据名籍编撰而成的帝王诸侯世谱、年谱。至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皇族档案的形式和编撰制度出现了新进展:在魏晋南北朝,皇族档案呈现出“谱牒化”和“士族化”倾向;至唐代,皇族谱牒编撰又...
关键词:皇族档案  中古中国  名籍  谱牒
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各民族政权的“中国观”与“中国认同”
8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陈俊达 赵永春  出版年:2022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15ZDB027);2021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青年项目“《高丽史》中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2021-GMC-020);2021年度国家民委委托项目“北朝炎黄祖先记忆与中华认同研究”(2021-GMG-029)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将中国古代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边疆民族(政权),统一于“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共同体意识”,便是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中国古代各民族及其政权,从自称“中国”,到接续“中国”历史谱系,再...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观 中国认同  十至十三世纪  
大数据时代史学的多元发展趋势
9
《史学月刊》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马卫东  出版年:2017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21世纪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兴起,使得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历史学也不例外。在大数据的时代,史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历史...
关键词:物联网  传播形态  研究客体  发展趋势  网络媒介 关联分析法  傅斯年 历史资料 预测分析  陈寅恪
边疆治理视阈下的明代边疆文教
10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蒋金玲  出版年:20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族士人与辽代社会研究”(17BZS133)阶段性成果。
在“文德以化远人”治边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明朝在边疆地区兴办儒学以化导边人,施乡约行旌表以感召边民,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边疆文教体系,将儒家文化远播边疆,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明朝在边疆地区大兴文教是以边疆治理为依归、以“安边...
关键词:明朝 边疆文教  边疆治理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