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各民族政权的“中国观”与“中国认同”    

China’s Ethnic Regimes’ Views of and Identifications with China( 10th to 13th century A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陈俊达[1] 赵永春[2]

CHEN Jun-da;ZHAO Yong-chun(Jilin University)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 [2]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长春130012

出  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基  金: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15ZDB027);2021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青年项目“《高丽史》中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2021-GMC-020);2021年度国家民委委托项目“北朝炎黄祖先记忆与中华认同研究”(2021-GMG-029)的阶段性成果

年  份:2022

期  号:3

起止页码:94-10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普通刊

摘  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将中国古代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边疆民族(政权),统一于“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共同体意识”,便是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中国古代各民族及其政权,从自称“中国”,到接续“中国”历史谱系,再到“中国认同”的进一步扩大,这一过程可理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十至十三世纪,由于向往成为“天地之中”“文化中心”,各政权纷纷自称“中国”。以此为起点,认同作为“中国”一分子的政权,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入“中国”谱系,接续“中国”历史。在此基础上,“中国认同”不断扩大,即不仅同时期各政权认同彼此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身份,后世王朝同样认同前朝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身份。古代“中国”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如十至十三世纪分裂割据时期,在“中国认同”的旗帜下,始终保持同一性和一体性特征,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所在。

关 键 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观 中国认同  十至十三世纪  

分 类 号:D691[政治学类] K2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