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儒学    儒家    共通    公共性    私人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248H指数:11北大核心: 21 CSSCI: 20 RDFYBKZL: 8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概念:图景与问题
1
《哲学动态》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廖申白  出版年:2006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技艺  概念  柏拉图 理解方式  制作活动  创作活动  哲学家 能力  
论公民伦理——兼谈梁启超的“公德”、“私德”问题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廖申白  出版年:2005
公民伦理是人们在公共生活或公共交往中可以相互地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即诉诸于对于他人的恰当的尊重的态度和出于这种态度的恰当的行为习惯。公民关系的自然基础是由兄弟关系引申的同邦人关系。公民伦理只在同陌生人的关系对人们成为重...
关键词:公民伦理 梁启超  私德 公德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廖申白  出版年:2005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
关键词:交往 私人生活 交往关系 私人交往  公共交往
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
4
《中国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李景林  出版年:2006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
关键词:仁内义外  仁义内在 门内之治  门外之治  仁义 六德  
守望家园——家庭伦理的当代境遇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晏辉  出版年:2006
在原初意义上,家庭具备生育、经济、教化和关怀功能。在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背景下,家庭的原初功能会分离、弱化甚至消失。这主要是由于社会“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在不同人群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新的配置方...
关键词:家庭伦理 社会转型 解构 家庭责任
共通性与共同性——从中国哲学看人的超越性存在
6
《齐鲁学刊》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李景林  出版年:2006
普遍性是哲学和科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哲学与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哲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通”,可以用“共通性”这个概念来表征它;科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同”,可以用“共同性”这个概念来...
关键词:共通性  共同性 个性化 儒家 道家 中国  
论“可欲之谓善”
7
《人文杂志》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李景林  出版年:2006
“可欲之谓善”是孟子性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流行旧注未规定这“可欲”的思想内涵;今人则往往把“可欲”理解为人的各种情欲和功利性的“欲求”,与孟子意旨不相切合。宋儒张以“四端”及“仁义礼智”四德规定“可欲之谓善”的内容是...
关键词:可欲  可求  善  性命 存在性事实  
八十余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
8
《中共党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朱志敏  出版年:2006
80余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可以划分为1919至1949年、1950至1977年、1978至2005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研究热潮出现。学者关注的中心和选题取向不同,价值尺度和研究方法不尽一致。常与时代热点话题相关联是其显...
关键词:五四运动 研究  
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吴向东  出版年:2006
价值观冲突是思想文化矛盾的集中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包含着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及其影响的正视与认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含有深刻的价值观意蕴,以及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以民主保...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意蕴  价值观路径  
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
10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景林 田智忠  出版年:2007
在宋明儒学中,朱子之心论,实最为完备。但现代学者往往既囿于理学心学分系和对峙之前见,又受到西方哲学诠释模式的影响,常倾向以“认知心”来理解朱子之心说,或以理性主义来诠解其心性哲学的精神。而实际上朱子心论是以“情”为心的主...
关键词:儒学 朱子  心  性  情  仁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