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金矿床    黄土    古气候    地球化学    岩石    

研究学科:建筑类    矿业类    生物科学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水利类    

被引量:24,372H指数:79WOS: 781 EI: 509 北大核心: 1,157 CSSCI: 17 CSCD: 1,682 RDFYBKZL: 4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4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1
《中国科学(B辑)》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施雅风 孔昭宸 王苏民 唐领余 王富葆 姚檀栋 赵希涛 张丕远 施少华  出版年:19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
根据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出现于8。5—3ka 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
关键词:全新世 大暖期 气候波动 中国  
中国现代土壤磁化率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
2
《中国科学(B辑)》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吕厚远 韩家懋 吴乃琴 郭正堂  出版年:19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五"重大自然科学基金
通过对全国166个现代表层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分析,发现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土壤磁化率是随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的增高而增高的。而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土壤磁化率是随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的增高而降低的(其临界范围大致在年均温15℃...
关键词:土壤 磁化率 古气候 土壤学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3
《第四纪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 刘东生 郑绵平 郭正堂  出版年:19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南季...
关键词:亚洲  季风系统 起源  冰盖 区域构造运动  古气候
黄土频率磁化率与古气候冷暖变换
4
《第四纪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理工大学;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秀铭 刘东生 F.Heller 许同春  出版年:199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本文详细研究和对比了几个区域的黄土剖面,证明中国黄土地层发育的一致性;根据第5阶段以来黄土磁化率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特征的比较,证明中国黄土地层的连续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黄土地层的古气候信息强度与分辨率成反比,是全球...
关键词:黄土 频率  磁化率 古气候 第四纪
西昆仑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5
《地质科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潘裕生  出版年:199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
关键词:构造带 岛弧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昆仑山  
中国黄土磁性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6
《第四纪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磁实验室 刘秀铭 刘东生 John Shaw  出版年:19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最直观、最直接的古气候记录莫过于陆相黄土地层,它由许多黄土和古土壤层叠覆而成,详细地记录了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变化。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和古土壤的风化和发育程度可以用磁学参数,如磁化率等来描述。本文作者对甘肃西峰剖面约13万年...
关键词:黄土 古气候 岩石  磁学 磁性矿物
青藏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与陆内造山过程
7
《现代地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郭正府 邓晋福 许志琴 莫宣学 罗照华  出版年:1998
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中法国际合作项目
利用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回溯了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研究表明,东昆仑晚海西期—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1)洋脊形成与扩张阶段(309~260Ma);(2)大洋板块大规模俯冲阶段(260~2...
关键词:火成岩 陆内造山过程  东昆仑 晚古生代 青藏高原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 EI收录)
8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丁林 钟大赉 潘裕生 黄萱 王庆隆  出版年:1995
国家"八五";"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研究区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东北侧,近东西向喜马拉雅山与北东向念青唐古拉山、近南北向横断山的交汇地段.这里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部位,壳层的挤压变形十分强烈,无论是地质边界,还是地形都围绕此构造结发生了最急剧的转...
关键词:裂变径迹 抬升速率 喜马拉雅构造结  年龄
昆仑山早古生代地质特征与演化
9
《中国科学(D辑)》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潘裕生 周伟明 许荣华 王东安 张玉泉 谢应雯 陈挺恩 罗辉  出版年:1996
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
西昆仑山存在一条加里东构造带。加里东运动导致原特提斯洋闭合,形成青藏高原的第5缝合带。东昆仑格尔木一带震旦-寒武系万宝沟群、原哈拉郭勒群中奥陶-志留系地层的发现与确证,万宝沟、胡晓钦等古生代岩体的发现,以及泥盆系磨拉石与...
关键词:青藏高原 加里东构造带  大陆裂谷 早古生代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 EI收录)
10
《地学前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潘裕生  出版年:1999
国家攀登项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项目!KZ951-204-01-05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问题是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南...
关键词:青藏高原 形成  隆升 叠加压扁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