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意识形态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    法治    儒家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自动化类    

被引量:678H指数:11北大核心: 204 CSSCI: 216 RDFYBKZL: 32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3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论意识形态的功能
1
《教学与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  出版年:2004
马克思认为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 :它既是物质关系的观念表现 ,又直接构成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本身。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种实践性特征 ,使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具体表现为 ...
关键词: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社会维护意识  人类文化发展载体  
重思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价值
2
《哲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刘震  出版年:2018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德治与法治"(编号18CXTD06)资助成果;"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文化中,"天"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内涵表述以及由此引出的"天道""天人合一"等一系列思想体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价值所在。但是也由于"天"的概念在时间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多重性,使得理解"天"颇具难度。本文从自然性、道德性...
关键词:天  天人合一 生态观
倾向:因果观念重建
3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费多益  出版年:2023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诉诸事件或事态之间的条件关系,于是,因果判断就成为根据条件关系满足与否给出“是”或“否”的二元回答。然而,执着于拆分或细化条件的尝试遭遇了瓶颈:条件关系假定了因果关系是通过列出一组因素而被确定的,但...
关键词:因果 条件  倾向  连续  
美诺悖论:知识何以拥有理性的保障?
4
《哲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费多益  出版年:20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个人同一性研究的当代发展”(编号18ZDA029)的阶段性成果。
美诺悖论这一经典的认识论问题暗示了认知无穷后退原则,即知识总是需要一个无穷序列的已知原因。在当代对此悖论的重新处理和回应中,主流观点聚焦于:人们是否可以在“认知空白”中进行探究?一个人是否有可能对所要寻求的东西全然不知,...
关键词:美诺悖论  知识 第一次探究  真  
个人同一性:融贯的经验重构
5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费多益  出版年:20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个人同一性研究的当代发展”(18ZDA029)阶段性成果。
个人同一性这一哲学经典问题,在当代最具吸引力的研究进路是心理连续性理论,其中,新洛克主义代表帕菲特给出的诊断具有深刻影响。但帕菲特对经验的"去人称"化处理使得经验沦为价值中立的事件,从而个人的持续生存仅仅是与死亡相对的存...
关键词:个人同一性  经验  叙事 一致  
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制度与实践
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张秀琴  出版年:2007
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论>(06CZX006)。
意识形态范畴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性,使得它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具有独特的实践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不能仅仅从纯粹理论的维度来进行,而应该将制度与实践包括在内,这样才能提供...
关键词:政治 意识形态 理论  制度  实践  
反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
7
《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解战原 文兵  出版年:2005
从哲学的视野来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反中心化。本文提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反中心化的理论策略是“解构”或“消解”,理论效应则表现为权威的解体而原本受压抑的弱者异军突起。后现代主义解构基础和中心、否定本质和主体、反叛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反中心化  解构
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
8
《学术研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道格拉斯.凯尔纳 张秀琴 王葳蕤  出版年:20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英国伯明翰学派而闻名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源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一直伴随着这一传统的发展而得以推展,在当代呈现出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转...
关键词:文化马克思主义 文化研究 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转向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完成与“无产阶级”的出场
9
《哲学动态》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文兵  出版年:2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研究”(20BZX019);“中国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早期主要从事的是法哲学批判,在1844年后则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他通过此文“突然”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出场”。事实上,这种“突...
关键词:法哲学批判  无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批判
理解“Einfühlung”的四条进路——以利普斯为核心的考察
10
《哲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浩军  出版年:2021
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演进历程来看,对"Einfühlung"的理解形成了四条基本进路:(1)同感美学;(2)同感心理学;(3)同感伦理学;(4)同感现象学。这四条进路并非外在并列的关系,而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利普斯把同...
关键词:同感 同情  他人  道德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