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民谣    中古社会    中古    艺术浅析    学术考察    

研究学科:社会学类    经济学类    

被引量:6H指数: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中古民谣的政治指向性
1
《社科纵横》兰州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郭灿辉  出版年:2005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多变,政治经济上门阀士族占据统治地位,同时也对文学形成了垄断。然而作为社会基础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出于自己的地位及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加之当时社会风气的熏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民谣,对当时的...
关键词:中古社会 民谣 政治指向性  
论古典章回小说中数字的使用
2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刘敏  出版年:2009
通过对《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数字使用情况的分析,探寻出这些数字在作者结构故事、体悟世界、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人类的文化心理出发,寻找这些数字的深层文化意蕴。
关键词:数字  章回小说 结构  文化意蕴
从道德看古代人文教育的医学意义
3
《中国医学伦理学》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所 郭树芹  出版年:2008
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很重视道德的修养,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以德为本。以德为本除了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外,还对人的心身健康有很重要的同步促进作用,其中含有深刻的医学原理。明了古代道德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仍有助于今天人们更好...
关键词:道德 中国古代  教育 医学意义  中医学
《聊斋志异》语言艺术浅析
4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兰州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吴超杰  出版年:2009
本文试图从《聊斋志异》独特的语言艺术方面说明其小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小说中的丰富多彩的语汇及作者对典故和俚俗口语的有机化合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 语言 个性化 语汇 典故 俚俗口语  
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
5
《百色学院学报》兰州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张玉  出版年:2011
四重证据法是叶舒宪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古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文章认为四重证据法是在伴随古史研究从"信古"到"立体释古"之发展趋势上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厘清四重证据法之材料性质:即传世文献、出...
关键词:四重证据法 释古  同一  相似  
古代涉医文学研究概述
6
《中国医学创新》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所 郭树芹  出版年:2010
涉医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医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大景观。在理论上,由于都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医理与文理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在创作主体上,文人通医与医师晓文,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文化心理上,“医乃仁术”...
关键词:古代  涉医文学  医药文化
从《墨子》《史记》《白马篇》看古代游侠形象及其演变——从“天下为公”到保家卫国
7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兰州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马守印  出版年:2010
墨家思想为后世游侠精神的源头,墨子从思想到行动为后世的游侠树立了典范。战国至两汉是游侠的黄金时代,司马迁和班固记载了现实中游侠的侠义之举。曹魏立国,游侠作为阶层已不复存在,曹植以浪漫的气质和惊人的才华在《白马篇》中塑造了...
关键词:游侠 墨子之徒  现实之侠  理想之侠  演变  
试析明杂剧的讽刺特征
8
《戏剧之家》兰州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庞广雷  出版年:2009
中国古典戏剧讽刺艺术源远流长。明杂剧的讽刺剧作无论是讽刺作品的数量、取材范围、讽刺的深广度,还是讽刺手法应用的广泛性、多样性,都达到了古典戏剧讽刺艺术前所未有的高度。剧作家在杂剧的创作中表达了自己的感伤情绪,对当时相互倾...
关键词:明杂剧 感伤情绪 讽刺艺术
古代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践
9
《今日中国论坛》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所 郭树芹  出版年:2013
人文素养是国民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任何时期教育的核心和基本目标。人文素养教育是对人的气质、性格、心理、识见、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与塑造。从古至今,文学的基本价值之一就是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许多文学作品、文学家本身,都...
关键词:大学教育 人文素养 古代文学 教学实践
从“戏剧”与“戏曲”二词说起——“剧”“曲”之辨及其中文学本体观的婵变
10
《大众文艺(学术版)》甘肃省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刘敏  出版年:2009
本文通过对戏曲发展史上从宋至元这一时段中对"戏曲"指称变化的考察,通过对"杂剧"、"戏曲"、"传奇"这一系列古人对戏曲的不同称谓的分析,力图揭示一称谓变化过程中文学本体因素及观念的婵变。
关键词:杂剧 戏曲 传奇 本体  婵变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