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遵义方言    方言    萨特    小说    语言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交通运输类    机械类    

被引量:446H指数:7北大核心: 78 CSSCI: 42 RDFYBKZL: 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4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遵义方言儿化的分布与作用
1
《方言》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胡光斌  出版年:2005
遵义方言儿化现象相当普遍。从儿化在词类系统中的分布看,遵义方言儿化主要分布于名词、量 词、数词和形容词,其次是动词、代词与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不能儿化。儿化的作用主要 有:一、成词,二、小称,三、转指他物...
关键词:儿化 方言 转指 叹词 词类系统 语气词  助词 现象  副词  数词  
在流浪中寻找精神的家园——论张炜的小说
2
《贵州文史丛刊》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罗良金  出版年:2006
张炜,中国当代文坛最具有本质意义的痛苦者和孤独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小说一直不停地在流浪中寻找,在寻找中流浪,他不仅向着苍茫的大地寻找着生命的皈依,还向着家族的精神血脉顺流追溯,赋予流浪更深层的文化意蕴,最后他似...
关键词:张炜  流浪 精神家园
贵州山地文化特征论
3
《贵州文史丛刊》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黎铎  出版年:2002
本文认为:山地文化是贵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有:立体农业经济模式;二元的人口素质结构;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环境。认识清楚贵州文化的特征,对重建贵州文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地文化 聚居 地方文化 贵州  重要意义  重建  社会环境 组成部分  表现形式  
融而未合 分而未化——从屯堡文化看文化个性的形成
4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黎 铎  出版年:2002
本文认为屯堡文化是一定文化心理、环境影响的结果,是文化个性形成的范例。
关键词:屯堡文化 文化个性
试论平播战役对遵义文化的影响
5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黎铎  出版年:2002
文章阐述了平播战役对遵义文化的影响 :经济形态的转变 ,文化教育的繁荣 ,佛教文化的勃兴。
关键词:平播  遵义文化  影响  
遵义方言的语气词
6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胡光斌  出版年:2002
关键词:遵义方言 语气词 语气 情态 意义  用法
介词“向”的语法化源义辨
7
《汉语学报》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国学研究院 魏金光 何洪峰  出版年:201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法化视野下的介词更新研究"(编号:11BYY075);教育部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人文社科)项目"近代汉语新生并消失的介词研究"(编号:2011WB019);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1-18-401001)
先秦汉语存在大量假借现象,形、音、义关系复杂,导致实词语法化源义不易确认。确定介词"向"字的语法化源义首先要厘清"向"与"鄉/嚮"的形义关系。"向"字自甲金文至楷定形,其形体未变,本义表示北窗,或表地名、姓氏;在用字上,...
关键词:介词 向语法化  源义  连动结构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8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黎雯  出版年:20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朗读要有感情,必须要有过渡,要有铺垫,教师要设法架设朗读与有感情朗读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情感 桥梁
新闻媒体中的网络流行用语
9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占升平  出版年:2012
网络如今已进入社会的每个角落,网络用语更新很快,一些网络新词已被新闻传媒接受。这些新词短小精悍、风趣幽默,无论从构词方式还是修辞手法都是传统的,但又具有新意,在求新、求变中表达了广大网民的共同心声,很受读者欢迎。
关键词:新闻媒体 网络 流行用语
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
10
《贵州民族研究》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刘丽  出版年:2005
仡佬族民间文学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现就已出版的部分仡佬族民间诗歌、传说、故事,来分析仡佬族民间文学中体现出的区域性特征———生存环境、图腾信仰、思维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历史变迁中体察仡佬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宽容开放、博...
关键词:仡佬族 民间文学 区域性特征  民族个性 传统文化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