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声乐教学    钢琴教学    声乐艺术    歌唱    声乐    

研究学科:哲学类    

被引量:194H指数:7北大核心: 5 CSSCI: 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高校教师管理
1
《教育理论与实践》江苏省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韩艺群  出版年:200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教师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在教师管理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校内环境,倡导柔性管理方式,提高运用管理手段的技巧性,发挥激励的正强化功能。
关键词:人本管理 高校 教师管理
试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与地域性民间音乐的融合
2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詹皖  出版年:2004
扬琴是外来乐器,它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后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极吸取民间音乐中的精华,不断和民间音乐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扬琴不仅在地域性的合奏音乐中是主要乐器,而且又从合奏中逐步演变成独奏乐...
关键词:扬琴  传统扬琴音乐  民间  融合  
论钢琴演奏触键在不同音乐时期的特征
3
《艺术百家》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王晓宏  出版年:2004
钢琴艺术的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经历了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与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时期。由于各个时期作品风格的不同,使得钢琴演奏的触键在不同的音乐时期有着各自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钢琴演奏 触键 特征  风格  
新时期来自港台的新词语及其社会心理透视
4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陈艳秋  出版年:2000
本文对源于港台的新词语———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进行结构方式的归并 ,归并为缩略词、派生词、类化语词 ,然后进行社会心理的分析 ,作者认为上述新词语在汉语中得以广泛运用 ,主要是因为模仿心理、商业社会文化心理。
关键词:港台词语  社会心理分析 当代  外来词 方言词
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
5
《艺术百家》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詹皖  出版年:2004
江南丝竹音乐始建于清末,流行于上海、苏南、浙西一带,是我国较有影响的乐种之一。江南丝竹的代表作品以流行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曲目大多来自民间器乐曲牌,乐队演奏人数二至七、八人不等,著名乐曲有"八大名曲",即《申花六板》、...
关键词:江南丝竹 乐器演奏风格  音乐特征
协同理论视野中的音乐教育
6
《广西社会科学》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李纯  出版年:2004
教育结构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音乐教育结构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都证实了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着关联运动 ,开发和利用这种关联运动 ,催发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理心理教育的协同效应 。
关键词:协同效应  音乐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文化科学教育  生理心理教育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教学
7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朱健  出版年:2001
钢琴即兴伴奏课教学要注意对学生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对学生弹奏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反应敏捷、具有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关键词:师范院校 钢琴教学 即兴伴奏 思维能力 反应能力  协调能力  教学方法
扬琴传统乐曲的流派和欣赏
8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詹皖  出版年:2001
扬琴不仅是中国民族乐队中主要乐器之一 ,而且还是中西混合乐队中的常用乐器。它不仅擅长于伴奏 ,而且还是表现力十分丰富的独奏乐器。扬琴传统乐曲分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四大流派。四大流派均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扬琴  传统乐曲 演奏艺术
强化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课题
9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陈艳秋  出版年:2000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自我管理 德育工作者 制度建设  师资素质
试论声乐教学中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10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南通师范学院音乐系 王远  出版年:2002
声乐艺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师、学生及一切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在演唱与教学实践中作用的一门新科学。其任务是揭示声乐教学活动中歌唱者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科学规律 ,从理论上探讨歌唱者在演唱与教学实践中发挥心理因素的作用和...
关键词:歌唱者 心理素质 声乐教学 歌唱 表演  心理状态  声乐训练 训练方法  演唱效果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