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方言    宿松方言    才子佳人    课程改革    才子佳人小说    

研究学科:哲学类    

被引量:93H指数:6北大核心: 4 CSSCI: 2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
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唐爱华  出版年:2000
与普通话中指示代词二分不同 ,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基本上是三分的 ,具体来说 ,共有五组 :( 1 )这、那、畏 ;( 2 )这些、那些、畏些 ;( 3 )这里、那里、畏里 ;( 4)这乎子、那乎子、畏乎子 ;( 5)...
关键词:方言 指示代谢  安徽  宿松地区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
2
《宿州师专学报》苏州大学中文系;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张成平 宋辉  出版年:2003
本文论述了古汉语同义词的定义、确定的依据、产生、分类、作用、辨析、研究概况等七个方面,意在说明古汉语同 义词研究的概况。
关键词:同义词 区别特征  义位
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与高师“教师口语”课程改革
3
《中国高教研究》安徽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唐爱华 王莉  出版年:2004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002215)的立项支持
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对高师“教师口语”课程的积极影响与暴露出的不足的分析,指出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教师口语”课程的不同性质,并且提出对“教师口语”进行科学的课程改革的几点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教师口语 课程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资格认定
讨论式教学法:一种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法
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孟方  出版年:2004
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平等观念、独立人格、参与精神、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研究、表达交际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的效应,是一种符合现代...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 实施  
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
5
《宿州师专学报》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高二坡 万春  出版年:2003
《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现实生活的际遇来阐释这个原因,认为艾米莉所遭受的物质世界的贫穷、无助和精神世界的孤独、寂寞使她对物质、情感世界充满了极度的失望感...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人生  爱情 悲剧
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
6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韩传喜  出版年:2003
顾城是当代诗坛颇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天真的童话理想,他始终在构筑自己迷幻的童话王国。自然、生命与女性情结是顾城童心构建与固守童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对童话理想的追寻最终也由迷恋走向迷失。
关键词:顾城  诗人 当代  童话王国 自然  生命  女性情结
“家园”的寻找:明清才子佳人传奇中的花园意象
7
《戏曲研究》安徽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杨敏  出版年:2003
人类的生命是宇宙物质演化和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与宇宙万物相对立的独特存在,其独特存在的本质就在于人对客观外界和自身具有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使人在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试图把握自己。于是,'人是什么'、'宇宙是什么'、...
关键词:宇宙万物  漂泊者 柳梦梅 生命进化 精神家园  戏曲研究  <牡丹亭>  钟景期  奉先  叔孙豹  
精神慰藉与心理补偿——谈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
8
《宿州师专学报》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王绍卫 杨敏  出版年:2003
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多是不得志的下层文人,他们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一个理想世界,实现了他们在生活中 没有实现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以补偿与平衡,使他们的怨愤得以宣泄。
关键词:才子佳人 大团圆 补偿  慰藉
《活着》:一部描写生存镜像的寓言
9
《宿州师专学报》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韩传喜  出版年:2002
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对生存镜像的书写冷峻、超然。本文从生命意识、苦难意识、死亡情结以及叙事策略等方 面对该作进行解读,并试图找寻一种解读和把握余氏作品的可能。
关键词:<活着>  余华 生存  苦难  死亡  
追求不朽的悲怆———李贺诗歌中的生命悲剧意识解读
10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杨敏 万春  出版年:2002
李贺诗歌中强烈的生命的悲剧意识体现了李贺作为一个短命诗人的终极痛苦———追求不朽的悲怆。正是这种近乎绝望的悲怆,使李贺弹奏出了与众不同的曲调,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悲剧诗人。
关键词:李贺  诗歌 生命悲剧意识 文学评论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