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文艺心理学》    京派    双重身份    《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    

研究学科:哲学类    

被引量:8H指数:1北大核心: 3 CSSCI: 3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双重生存空间中的欧阳修——兼论欧阳修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
1
《江西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 李春青 桂琳  出版年:2006
欧阳修是处在宋代文化转型关键时期的重要人物,面对新的历史语境对士人阶层提出的要求,他在主体意识上进行了自觉的调整,将处世方式和生存空间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这种转变不仅促成了一种新型的人格结构的生成,而且在他所参与的政治生活...
关键词:欧阳修  势  双重身份 双重空间  
自然乃吾乡:换喻、隐喻视角下的《归园田居·其一》
2
《华夏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巩佳星  出版年:2017
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田园诗歌”的代表,他的诗历来受到批评家们的赞赏,特别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可视为《归去来兮辞》的姊妹篇,是他断断续续为官生活的总结和反省,表达了对官场的憎恶和对山村田园生活的向往。”(李阳春...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田园诗歌 换喻 自然  隐喻 《归园田居》 田园生活 魏晋时期  
“后”现代主义的时空之维
3
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 2010常培杰  出版年:2010
本文主要关注哈维对后现代主义的探讨,揭示他批判后现代的叙事策略。哈维反对所谓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绝然反叛、二者之间是断裂关系的观点。他试图阐明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二者之间并无断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  大卫·  哈维 叙事策略
我们决不就此收场——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释读
4
《郭沫若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巩佳星  出版年:2017
1946年3月15日,上海杂志联谊会编辑并发行了《为陪都血案争取人权联合增刊》登载见证"较场口事件"目击者的文章,抗议陪都暴行。其中载有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诗歌一首,不仅仅反映了朱维基对当时"人"与"事"的评判,更反映...
关键词:“较场口事件”  郭沫若  朱维基  “政治协商会议”  民主事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我思考——从四个着力点谈起
5
《华夏文化》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巩佳星  出版年:2017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期间,在柏林邀请了10位德国汉学家交流中国文化发展等问题,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的特聘专家阿克曼做了题为《钱不能解决文化问题》的演讲,他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春晚小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发展 文化问题 经济发展  总书记 习近平  汉学家 德国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面世之效应与背景再考察
6
《文艺争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苗雨  出版年:2015
较之20世纪前三十年的风起云涌,1928—1937年可谓北京地缘文化史上相对宁静缓和的一个阶段,稳步发展的大学体制成了地缘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30年代“京派”的“学院风采”就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直到抗战全面爆发,这段时间...
关键词:《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地缘文化 “京派”  现代文论 1937年  20世纪  大学体制
《陈君葆日记全集》中的郭沫若
7
《郭沫若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巩佳星  出版年:2016
《陈君葆日记全集》中有关郭沫若的记载,体现了郭沫若1947年、1948年在香港从事民主活动的情形以及交游事迹,可补《郭沫若年谱》相关记载之"疏漏"。陈君葆不仅研读、收藏郭沫若的著作,关心郭沫若的相关行迹,更认可郭沫若诸多...
关键词:《陈君葆日记全集》  郭沫若  陈君葆  香港  
“反差转合”的“调和折衷”——从一条注解看“京派”语境下朱光潜的认同建构
8
《东南学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苗雨  出版年:201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中出现了一条注解,以周作人与废名的创作观比附、阐释"反省"与"直觉"的创造方式。这是在误读克罗齐"直觉"说的基础上出现的纠偏,反映了"调和折衷"的美学思考对京派"反差转合"...
关键词:《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直觉 京派 认同建构  
从“进城者”形象的精神分析探贾平凹90年代创作心理
9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王媛媛  出版年:2010
文章对《废都》、《白夜》、《土门》和《高兴》中的四个进城者:庄之蝶、夜郎、成义(特殊的进城者)和刘高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弗洛伊德的"创作动力说",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探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发...
关键词:贾平凹  进城者  苦闷 漂泊 精神替代  
游走于缝隙中的自我——“庖丁解牛”与“游刃有余”的一种解读
10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王沁  出版年:2007
本文认为"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游刃有余"的境界所包含的深意不止于技艺熟练以及自由境界的比喻意义,从中甚至可以一窥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这一点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故事中主要细节的解读指出,其...
关键词: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个体  社会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