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茶叶博物馆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茶文化    博物馆    茶具    茶叶    中国茶叶    

研究学科:轻工类    经济学类    建筑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435H指数:9北大核心: 22 CSSCI: 9 CSCD: 2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4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
1
《茶叶》中国茶叶博物馆 乐素娜  出版年:2011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本国、本民族的历史烙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西茶文化交流中的英国为例,阐述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中对英国饮茶风习、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英国  茶文化 下午茶
从生态园林谈含笑属树种的应用前景
2
《浙江林学院学报》中国茶叶博物馆园林部;浙江省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苗圃;浙江杭州蓝天园林科学研究院;浙江省长兴县林业局 凌华 孙晓萍 俞仲辂 章新民  出版年:2001
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为达到在单位绿地面积上最大的生态效益 ,根据叶面积指数与生态效益的相关原理 ,着重阐述了常绿阔叶乔木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总结 2 0余年引种驯化实验的基础上 ,推荐乐...
关键词:生态园林 含笑属 引种 应用  园林绿化 城市绿化
安吉白茶的性状与发展前景
3
《茶叶》中国茶叶博物馆 郭雅敏  出版年:1997
关键词:茶树 安吉白茶 农艺性状 品种开发利用  
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
4
《茶叶》中国茶叶博物馆 郭丹英  出版年:2006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 经济全球化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组成部分  现代都市 文化差异 历史  咖啡
2022年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结构简析
5
《中国茶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潘蓉 余玉庚 刘兰 尤星宇 陈富桥 冷杨  出版年:202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D1601100);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610212022010)。
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8.94万t,小幅提升1.54%;出口总额(22.70亿美元)和均价(5.83美元/kg)分别下降10.25%、11.53%,茶叶进口总量、进口总额和均价皆回落,分别下降12.07%、22.7...
关键词:茶叶 进口  出口 贸易  
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茶的传播
6
《农业考古》中国茶叶博物馆 王建荣 冯卫英  出版年:2014
茶叶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从唐代开始就经由东海起航线开始外传至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17世纪后,经由南海起航线被输入至欧洲、美洲、非洲等地。海上丝绸之路几条线路涉及的港口众多,中国茶漂洋过海,途径多地...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茶叶 传播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对外宣传
7
《今传媒》中国茶叶博物馆 周文劲  出版年:2017
博物馆的对外宣传,是发挥博物馆作用的重要环节,无论是要实现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离不开强大的对外宣传。当今社会正在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颠覆了传统的宣传思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开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博物馆 对外宣传  
中国古代茶叶储藏方式及器具的演变
8
《农业考古》中国茶叶博物馆 李竹雨  出版年:2014
茶叶是一种很特殊的物品,它易潮,易串味,人们自古就对茶叶的储藏给予重要的认识。从早期的生煎羹饮,到唐煮宋点,再到明代散茶兴盛,茶叶的加工方式和品饮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与之对应的茶叶的储藏方式储藏器具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古代  茶叶 储藏 器具  
绘画中的宋人雅集与吃茶
9
《东方博物》中国茶叶博物馆 汪星燚  出版年:2011
宋代的绘画艺术和茶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宋代文人的聚会,往往以品茶的方式进行,其细节通过确定为或相传为宋代的绘画流传至今。在雅集题材的作品里,品茶四艺、文人四艺常常是必有的内容,对了解宋代茶器、茶事具有直观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绘画 宋人 雅集 茶文化
唐画中的煮茶场景及茶具文物考
10
《农业考古》中国茶叶博物馆宣教部 乐素娜  出版年:2017
唐代主流的饮茶方式为"煮茶法",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煮茶、酌茶等多道步骤,故而所用到的茶具也非常之多。这些茶具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有文字记载,在唐代画作中也有图像记录。而一些唐代茶具文物历经千年,通过考古发掘...
关键词:唐画  煮茶 茶具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