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文化    《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革命文艺    历史语境    

研究学科:哲学类    

被引量:38H指数:3北大核心: 3 CSSCI: 4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革命机器”与“普遍的启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语境及政治哲学内涵再思考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 张旭东  出版年:2018
本文从《讲话》的历史语境和内在论述逻辑着手,探索重读这个"活着的历史文献"的理论可能性。作者指出,《讲话》的文艺观内在于"革命机器"的政治逻辑和战争逻辑,提供了政治自律性内部对文艺的规定,同时也为日后国家-社会关系中重建...
关键词:《讲话》 革命文艺 “革命机器”  普遍的启蒙  
现实照进旧事:《朝花夕拾》中的“流言”与“自然”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 邢程  出版年:2019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鲁迅自叙研究"(编号:18YJC751054)阶段性成果
鲁迅《朝花夕拾》的十篇文本完成于1926年间的北京与厦门,《小引》与《后记》则写于他南下广州以后。相对于文献材料层面上的关注,本文对《朝花夕拾》的关注焦点在于,鲁迅何以要在彼时提笔"旧事重提",以及在漫长的"自叙"回忆中...
关键词:鲁迅  《朝花夕拾》 自叙 “流言”  “自然”  
“个体”、“主体”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以郁达夫《沉沦》为例
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 王钦  出版年:2018
通过以"个体"和"主体"为线索重新阅读郁达夫的成名作《沉沦》,本文批判性地重访了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制而参与对于作为现代主体的想象性建构的重要假说,并认为在分析性工具的层面上辨析"主体"和"个体"的差异,...
关键词:郁达夫  《沉沦》 个体  主体  
文艺文化思想领域40年回顾
4
《东方学刊》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 张旭东  出版年:2018
今年,国内媒体上陆续开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从学术的角度讲,这个起点也可以说是一个'话语构建'。如果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到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算起,今年刚好是40年;如果从党的工作...
关键词:现代派 改革开放  毛泽东时代 意识形态领域 后现代性 思想领域  
政治的内在强度是文化
5
《经济导刊》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纽约大学东亚系;纽约大学中国中心;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 张旭东  出版年:2016
问:这些年您一直在提“文化政治”这个概念,习近平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您能不能解释一下“文化政治”概念?
关键词:文化政治 文化自信 强度  习近平  概念  
黑格尔《美学》中的“物质”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
6
《外国美学》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钦  出版年:2018
初看之下,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中,黑格尔似乎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仔细审视可知,美学大讨论中主要几方对'自然'问题的论述与黑格尔美学理论有相通之处,对马克思的理解也带有黑格尔主义的色彩。以'物质'问题为线...
关键词:黑格尔 《美学》 美学大讨论 物质  符号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