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演剧    学术转型    学科危机    

研究学科:

被引量:37H指数:4北大核心: 2 CSSCI: 5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从旅游开发角度浅谈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文化遗产》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张益嘉 宋俊华  出版年:2014
旅游开发能否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颇具争议的论点。乌镇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蕴含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通过旅游开发的模式,为保护、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努力。但在经济效益主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乌镇模式  
晚清岭南官场演剧及禁戏——以《杜凤治日记》为中心
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陈志勇  出版年: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14AZW009)
岭南远离中国的文化中心,清中叶以后岭南戏曲才迎来发展的高峰。同治、光绪年间,浙江人杜凤治在宦粤14年的日记中,较为清晰地记录了晚清广府官场宴戏及民间演剧的面貌,为我们触摸100多年前岭南戏曲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献。《杜凤...
关键词:岭南戏曲  官场演剧  禁戏 杜凤治日记  
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3
《民俗研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王霄冰  出版年:2016
民俗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对于民俗的二手传播和展演现象。在二十世纪里六十年代初,当德国民俗学者汉斯·莫泽首次使用它时还明显带有贬义色彩,随后经过学术界的广泛讨论,逐渐转化成了一个中性化的术语。以鲍辛格为代...
关键词:民俗学 民俗主义  学科危机 学术转型
商帮、行会与近代汉口的会馆演剧——兼论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之命题
4
《文化遗产》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陈志勇  出版年:2018
近代城市的商帮、行会,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汉口依长江和汉江的水路之便成长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国各地的商帮汇聚至此,建造了大量的行帮会馆。会馆戏台常常演出家乡戏和本地戏,促进...
关键词:汉口开埠  商帮行会  会馆演剧  商路即戏路  
荀慧生与1930年代京剧“四大名旦”的评选——以《戏剧月刊》《申报》等民国报刊为中心
5
《文化遗产》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陈志勇  出版年:2017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项目编号:14AZW009)阶段性成果
京剧"四大名旦"是对梅、程、荀、尚四位旦角名伶的特定称谓。它是1930年代初由上海捧荀慧生的"白党"策划并通过《戏剧月刊》"现代四大名旦"征文评选而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沪上色彩。尽管程、荀、尚三伶在"四大名...
关键词:京剧 四大名旦 “白党”捧角  荀慧生 上海剧坛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