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宿松县林业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杨树    油茶    试验初报    林下经济    病原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被引量:73H指数:5北大核心: 1 CSCD: 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安徽休宁县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1
《西北林学院学报》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宿松县林业局 何云核 叶海宾  出版年:2001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的部分内容
分析了休宁县森林群落的类型、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 :休宁县的典型森林群落为常绿阔叶林 ,但由于森林破坏 ,群落为成层现象和层片不甚明显 ;物种多样性指数 ( S、D、H)是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常...
关键词:休宁县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安徽  
长江滩地杨树新品种栽培试验初报
2
《安徽农学通报》宿松县林业局 宗凡中  出版年:2009
在宿松地区进行了杨树新品种栽植试验,对胸径、树高、病虫害等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南林95、鲁山杨适宜在该地推广。
关键词:杨树 品种  栽培
红心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
3
《安徽农学通报》宿松县林业局 彭秀华  出版年:2020
红心猕猴桃因其具有特殊经济性状和商品价值而广受猕猴桃育种者和消费者的青睐,该文对红心猕猴桃园地选择、品种选择栽植、水肥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等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红心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红心猕猴桃 栽培技术
宿松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措施
4
《现代农业科技》安徽省宿松县林业局 余劲松  出版年:2012
概述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分析研究了适宜宿松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认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应以生态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林下资源开发要与生态承载力相结合,以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 发展模式  技术措施  安徽宿松  
安庆市瓜蒌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5
《安徽林业科技》宿松县林业局 吴朝晖  出版年:2020
安庆市种植瓜蒌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超过8 000 hm^2,并且还在不断扩大,销售市场也很旺盛,产业链初步形成;但安庆瓜蒌种植产业还存在优质种质资源缺乏、病虫害严重和产品品质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对本地瓜...
关键词:瓜蒌 产业  发展对策  
油茶软腐病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
6
《现代农业科技》安徽省宿松县林业局洲头林业站 吴萍  出版年:2011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油料树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分析了油茶产业的发展优势,指出研究油茶软腐病的意义,从选用良种、严格检疫、加强管理、创造适宜环境条件、及时防治、利用天敌等方面,总结了油茶软腐病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以...
关键词:油茶 发展优势  软腐病 无公害 综合治理  
皖西南苦竹天然林生物量模型研究
7
《安徽林业科技》宿松县林业局 吴朝晖  出版年:2020
竹子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森林类型,具有生长快、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是木材的良好替代品。苦竹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安徽西南宿松县随机建立10个苦竹天然林样地,共选取67株苦竹作为样竹,建立生物量模型,...
关键词:苦竹 生物量 回归模型  
不同杨树品种造林试验初报
8
《安徽林业科技》宿松县林业局 周正火  出版年:2006
在立地条件相同的同一林班内,引进杨树的四个品种通过对比试验生长量、抗逆性以及干形等遗传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早期表现较好,适合在宿松平原地区栽培的为107杨,其次是鲁山杨;潜江1号、中潜3号。
关键词:杨树 无性系 抗逆性 生长量
杨树多品系区域造林试验
9
《林业科技开发》安徽省望江县林业局;宿松县林业局 沈松 蔡伯阳 杨代忠 吴朝晖 陈九大  出版年:2002
利用安徽省林科所等单位选育的 33个杨树无性系 ,采用无性繁殖方法育苗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栽品种I- 6 9杨为对照 ,营造 2hm2 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研究表明 :0 2 - 1、70 4、0 2 - 9、0 2 ...
关键词:杨树 造林试验 成活率 前期生长量  
雨雪冰冻灾害对森林资源影响因子调查分析
10
《安徽农学通报》宿松县林业局 宗凡中  出版年:2008
2008年1月中旬以来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森林资源造成了一定损失。笔者结合宿松县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调查情况,通过对森林资源损失典型类型小班进行调查,进行林分各类因子及经营措施等的对比分析,探究灾害成因及影响;并...
关键词:技术措施  雨雪冰冻灾害 林林  气候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