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工作    河床演变    土壤侵蚀    

研究学科:水利类    经济学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自动化类    建筑类    

被引量:74H指数:4北大核心: 9 CSCD: 4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吉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1
《水土保持通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 陈建军 张树文 李洪星 于力  出版年:200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SW-320-1);吉林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
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理论基础,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地图代数方法,对吉林省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影响因子的逐一评价和综合评价。针对吉林省土壤侵蚀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选择了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
关键词:土壤侵蚀 敏感性评价  吉林省  地理信息系统
“3S”技术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上的应用
2
《水土保持研究》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李洪星  出版年:2004
"3S"技术是集遥感、全球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手段,它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地面各种信息。就"3S"技术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应用中的原则依据、程序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今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
关键词:“3S”技术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城郊小流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吉林水利》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许歌辛  出版年:1998
城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日渐成为人们注意的热点。笔者通过吉林省近几年城郊小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详尽地论述了开发城郊小流域旅游资源的优势、经验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并指出发展城郊小流域特色旅游,大有作为。
关键词:城郊小流域  资源  开发  
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加快吉林省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4
《中国水土保持》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张和 年吉刚  出版年:2002
新时期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 ,是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分析了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依据 ,提出搞好水土资源调查、统一规划、加...
关键词: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生态自然恢复  水土流失治理 吉林  
连续缝隙坝的调节泥砂效果
5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大久保骏 水山高久 蒲正之 井户清雄 韩文林  出版年:1998
缝隙坝具有维持平时的泥砂输出的连续性、代替鱼道、改善环境等优点。但对于连续布设的缝隙坝群,其布设位置、调节泥砂效果,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为了探索其规律,在常愿寺川进行了缝隙坝与普通坝的对比试验。首先测定缝隙形状对防砂效果的...
关键词:缝隙  拦砂坝  泥砂调节  
AML在吉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的应用
6
《吉林水利》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范海峰  出版年:2001
本文介绍了在应用ESRI公司的GIS软件———ARC/INFO进行吉林省全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过程中 ,利用其提供的AML (ARC宏语言 )进行二次开发 ,编制专用应用程序的思路、方法 ,并对程序设计中的要点作了说明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程序设计 土壤侵蚀
河床演变的数值计算法(8) 防破坝的淤积计算法(Ⅱ)
7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京都大学农学研究院;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藤田正治 韩文林  出版年:1999
关键词:河床演变 数值计算法  防砂坝 淤积泥砂侵蚀量  
集安市参业生产中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浅析
8
《吉林水利》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集安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公室 徐坚 姜长国 张文娟 胡晨昊  出版年:2000
本文依据集安市参地实验站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人参地隔年地土壤裸露期间、栽种人参期间和参后期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危害,并对参地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面论述。
关键词:参业用地  皆伐林地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三湖”保护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9
《中国水土保持》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年吉刚 刘会青  出版年:1997
松花江三湖保护区(以下简称“三湖”保护区)是1990年2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三湖”是指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是吉林省重要的水资源基地,具有发电、灌溉、供水、防洪、养鱼等多种效益.但是,长期以来,为了追求经济...
关键词:水土保持 吉林  三湖保护区  水土流失 防治  
水土保持对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综述
10
《吉林水利》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许歌辛 金城  出版年:2000
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国外防洪对策的基础上,提出应完善现行的防洪方式,发挥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对防洪减灾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我国的防洪对策必须将短期和长期措施相结合,并逐步实现河流自然化,从而彻底根除洪涝灾害。
关键词:防洪对策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作用  防洪工程建设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