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工业遗产    工业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    市场营销    德国工业旅游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被引量:26H指数: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德国工业旅游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1
《德国研究》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青岛大学旅游学院 巫莉丽 隋淼  出版年:2006
本文从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视角介入对德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研究。通过对德国发展工业旅游经验的探析,呼吁加强国内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视,从而使得我国工业旅游能够成为一种兼具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的旅游产品。
关键词:德国  工业旅游 工业遗产 借鉴意义  市场营销 旅游资源开发
浅析《阴谋与爱情》中人物的爱情婚姻观
2
《青年文学家》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孙雁超  出版年:2014
《阴谋与爱情》是一部反映市民悲剧的世界名剧,被恩格斯誉为"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它描述了一对青年恋人间的悲惨爱情故事。席勒借此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政治思想,也替广大市民阶级呐喊出了内心的呼声:抵抗专制,争取自由!
关键词:阴谋 爱情 封建强权  市民悲剧  
对传统汉德“招呼语”的对比研究
3
《魅力中国》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王晓慧  出版年:2014
招呼语作为文化的载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本文通过对中德两国不同招呼语形式的研究来探索中德两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并以此加深人们对跨文化的理解,减少中德两国甚至是中西方人际间交往的冲突。
关键词:招呼语 情景关联性  中性  小农经济 宗教 民主制度
论20世纪初道家思想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以黑塞《玻璃球游戏》为例
4
《青年文学家》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孙小梅  出版年:2017
道家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体现了天地之间的联系及阴阳五行的世界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与不断发展,道家思想传入德国,为德国的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思想血液,也为20世纪的西...
关键词:道家思想 德国文学 玻璃球游戏  乌托邦
“客气”一词在十大语境下的翻译策略
5
《德语学习》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陈骏飞  出版年:2008
关键词:翻译策略 语境 行为方式  和谐相处 日常交往 中国文化  人际交往 德语学习
德国主流媒体对鲁德交流合作的认知及山东形象建构
6
《全媒体探索》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滕硕 王学博  出版年:2023
2021年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德国主流媒体视域下鲁德交流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1CKFJ10)的阶段性成果。
1987年山东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缔结友好省州关系以来,德媒对鲁德交流合作进行了多角度报道,深刻影响着德国民众对鲁德交流合作的认知。本文研究德国主流媒体36年来围绕鲁德交流合作议题的话语表征及其对山东的形象建构,以期为进一步...
关键词:德国主流媒体  鲁德交流合作  山东形象  山东声音  
从《自西徂东》看花之安笔下的中国形象
7
《大众文艺(学术版)》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姜雨辰 曹杉  出版年:2021
《自西徂东》是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影响最大的汉语著作,书中通过对比中西方文明,描绘了晚清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与西方的差距,其中塑造的晚清中国形象图谱可以总结为:吏治腐败、君主专制的政治形象,...
关键词:花之安 《自西徂东》  晚清中国形象  
德语方言浅析
8
《青年文学家》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宋晓玮  出版年:2014
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由日耳曼语发展而来的德语成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之一。在诸多使用德语的国家和地区中,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语言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德语方言进行简要探析,使德语学习者能够明晰...
关键词:日耳曼  高地德语  低地德语  德语方言  
浅析耶利内克《钢琴教师》中的母女关系
9
《青年文学家》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刘俊红  出版年:2014
《钢琴教师》中老科胡特与女儿埃丽卡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母女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却又充满矛盾的复杂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的埃丽卡走了一条异于常人的音乐道路,并一步步走向悲剧。
关键词:母女关系 钢琴教师 音乐 奥地利  
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的沈黛形象分析
10
《文学教育》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杨晓逸  出版年:2022
本文主要对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四川好人》中沈黛(隋达)这一角色进行分析,分别从精神分析批评视角和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作品是如何塑造沈黛(隋达)这一矛盾的人物形象的,试图由此入手探讨戏剧背后蕴含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四川好人》 精神分析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人物形象分析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