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扶桑》    新历史主义    解构    老舍小说    老舍    

研究学科:

被引量:43H指数:4北大核心: 2 CSSCI: 3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对举格式“A是A,B是B”所反映的规律
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郑丽雅  出版年:1994
本文用例证法描写现代汉语“A是A,B是B”格式和它的一般特点。通过修饰语和这个 格式在语境里的分布,揭示这个格式的各个结构成分的语义和类别、这个格式的结构义都可以产生 变化甚至质变,从而发现现代汉语语法中句内句外环境作用...
关键词:“A是A,B是B”格式  结构义 规律  
从《琵琶记》“三不从”关目的设置看蔡伯喈形象的创造
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崔向荣  出版年:1999
长期以来, 在 《琵琶记》 研究中, 蔡伯喈一直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争议之所以引起, 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看, 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高则诚对原有故事的人物原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试图透过作者与...
关键词:“三不从”关目  伦常道德  观照角度  负心婚变  阅读心理 改换门闾  背景  忠与孝  
论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人生境界
3
《学术研究》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崔向荣  出版年:2001
贫是陶渊明毕生面对也是毕生致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贫的体验直接关涉到他对此在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因此 ,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躬耕方式 ,有利于我们弄清他的角色定位和入世态度 ,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和把捉他对贫道关...
关键词:陶渊明 贫道  躬耕 生死
粤北虱婆声土话区的语言生活
4
《语文研究》广东省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邝永辉  出版年:2002
“虱婆声”是粤北土话中一种系属未明的方言土语 ,分布在韶关市三个区和曲江、仁化、乳源三个县。使用人口约 10万。文章介绍了这种土话的分布以及土话聚落对外交际、对内交际的情况 ,并分析了制约土话使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汉语方言 粤北土话区  土话 虱婆声  语言生活
苏轼词的自然率真与通变
5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中山大学法律系 何敏怡 何素梅  出版年:2002
受佛老思想影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崇尚自然的创作风格,他的词作结合本人 独特的个性,表现了自然率真的特色,这不仅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生命态度。同时,自然 率真的独特个性使苏轼自觉摆脱传统婉约词的束缚,在继承与创新的通变中自...
关键词:苏轼词 自然率真 通变
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
6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刘雄平  出版年:2005
《扶桑》以现代叙事技巧讲述了海外华人在美国充满辛酸而富有传奇的经历,对百年来的华人移民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叙述者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中,驰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先是质疑与解构那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史书,然后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关键词:《扶桑》 新历史主义 华人移民史  解构 重构  
自卑与超越——沈从文创作心理浅探
7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刘雄平  出版年:2001
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心理 ,认为正是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北京遭受的歧视使他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 ,为了摆脱自卑的重负 ,他创造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 ,并因此获得了自尊。但只有沈从文以更具思辩、更...
关键词:沈从文  心理 自卑情结 创作心理 文学评论 现代文学  心理批评
解构 重构 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重奏
8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刘雄平  出版年:2005
《扶桑》以现代叙事技巧讲述了海外华人在美国充满辛酸而富有传奇的经历,对百年来的华人移民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叙述者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中,驰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先是质疑与解构那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史书,然后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关键词:《扶桑》 解构 新历史主义 叙述者 传奇  小说  虚构 反思  讲述  体验  
《原野》思想价值新论
9
《广西社会科学》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杨永红  出版年:2003
《原野》是曹禺剧作中的名作 ,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以往的评论者以作家不熟悉农村生活为由 ,否定《原野》主题思想的现实性和深刻性。本文从作家的生活积累及社会背景等角度 ,重新探讨《原野》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原野》 价值  地位  
还历史人物以真实的生命——评《左传》中的郑庄公
10
《广东社会科学》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 崔向荣  出版年:2001
长久以来 ,传统史传中以道德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种倾向一直顽强而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对复杂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本文则力求跳出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 ,尝试透过文史交叠的灵活视角 ,由历史人物身置的特定环境出发 ,对《左传》中颇...
关键词:评价模式  道德标准 郑庄公 <<左传>>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