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笔触    审美内涵    审美价值    审美对象    油画笔触    

研究学科:

被引量:17H指数:2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浅论油画笔触之美
1
《陕西教育(高教版)》忻州师范学院艺术/美术系 李秉婧  出版年:2007
油画的笔触是艺术家通过用笔(刀或其它工具)接触富有弹性的画布留下的复杂而深具个性色彩的痕迹,笔触与绘画是与生俱来的,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和绘画的评判标准,甚至成为艺术家着意追求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目标。它具有以下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笔触 油画 个性色彩  评判标准  审美对象 审美价值 审美内涵 艺术家  
关于中学舞蹈教学的探讨与思考
2
《黄河之声》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 高源  出版年:2012
"大家动手参与,启迪人类本性"。当今的时代,过多的强调所谓的"科学",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和艺术。其实,诺大的世界并不是科学所能解决的。如果把科学和人文、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许作用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舞蹈教学 情感 艺术思维
浅谈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
3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忻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王笑寒 杨树为  出版年:2012
当前,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需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深化、办学规模扩张等要求,不断增强教务人员的角色意识和综合能力。针对当前我国教务管理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人员缺乏稳定性、创新缺乏持续性的现状,高校需要大力优化教务管...
关键词:高校 教务管理 队伍建设  
《宋史·乐志》中的几条少数民族音乐史料
4
《黄河之声》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 刘晓伟  出版年:2012
《宋史》凡四百九十六卷,音乐部分从卷一百二十六(志第七十九)到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共十七卷,是二十四史中,音乐志所占篇幅最多的。其中有不少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的记载,从这些为数不多的史料,可以窥得在正与夷的斗争中,...
关键词:《宋史·乐志》  少数民族 音乐
转化:保护新途径-从遗产到资源——对河曲民歌改编合唱的可行性分析
5
《黄河之声》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 顾小英 刘晓伟  出版年:2013
当今社会,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窘境,依托于农耕社会存在的旧有文化形式在新的社会时期,很难在旧有价值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在近些年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本文中,提出在原有思路和经...
关键词:遗产 资源  河曲民歌
如何声情并茂地歌唱——以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为例
6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 王英  出版年:2013
"声情并茂"是歌唱者在表演时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文章结合歌剧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为例,指出歌唱者只有在通过分析词曲特点、把握整体乐思的基础上,做到以情带声、依声传情、归正字音、形体表演,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歌唱。
关键词:声情并茂 歌唱 咏叹调
二人台许派唱腔特点研析
7
《黄河之声》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 王鑫  出版年:2013
忻州师范学院院级基金项目<二人台音乐与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21);山西省教育厅--姚奠中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晋教科[2011]9号);<二人台音乐与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GX13)
山西素有"民歌海洋"的美誉,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二人台小戏是流传于山西西北部、内蒙西部、陕西北部等地区的,具有"长腿艺术"之称。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歌舞、说唱、扮戏、演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蒙汉人民共同创...
关键词:二人台 唱腔特点 民间艺术  新中国成立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专业剧团 业余剧团
“霍县秧歌”与“凤秧歌”之比较
8
《黄河之声》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 顾小英  出版年:2012
"霍县秧歌",流传于霍县北杜比村、大张村、库拔村、下乐平、靳比等村的民间舞蹈形式;"凤秧歌"是流传于原平北贾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但二者从道具的选用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一相似,不由得让人想去探究更多的背后因素。本论...
关键词:霍县秧歌  凤秧歌  道具 对比  
《隋书·音乐志》中“乐工”
9
《黄河之声》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 刘晓伟  出版年:2013
本文通过对《隋书·音乐志》中各种人物资料的梳理,尤其对在隋朝音乐建设中作用重大,数量众多的乐工相关资料的分类与汇总,能够看出,正是这些无名的乐工,承载者一个朝代的主要音乐工作,这对于理解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多了一些思路与...
关键词:《隋书·音乐志》  乐工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