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长恨歌》    白居易    《三国演义》    合音词    古代汉语    

研究学科:哲学类    

被引量:58H指数:4北大核心: 3 CSSCI: 5 RDFYBKZL: 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Schlemil现象:辛格“犹太幽默”的文化思考
1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张沁文  出版年:2000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辛格在小说创作中潜心关注Schlemil文学典型 ,以“犹太幽默”的审美态度 ,突出泛悲剧感和可笑性 ,这实际上是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审视和反思 ,折射出“犹太幽默”的特殊文化内涵和意义 :辛格的叙事文本完成...
关键词:犹太幽默  心理原型 文化扬弃  嘲解  泛悲剧感  
诸葛亮崇拜的文化心理透视
2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雷勇  出版年:2000
汉中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XY980 8)
 诸葛亮崇拜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崇尚智慧的文化心理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完美的体现者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代表 ,是中国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诸葛亮形象的形成是多种文艺形...
关键词:诸葛亮  文化心理 智慧  忠义 自强不息 理想人格
《伤逝》──女性命运的审视与反思
3
《商洛学院学报》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蔡美云  出版年:1999
《伤逝》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大背景下,对“五四”新女性的命运做了客观的审视与反思,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子君和涓生的爱是新的时代思潮影响的产物,他们的悲剧又显示了支撑他们思想的武器的无力。小说启示人们,爱情必须建立在...
关键词:鲁迅  女性命运 人的觉醒  迷惘
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枝奇葩——《一层楼》对古典小说的继承与创新
4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雷勇  出版年:1999
《一层楼》在创作中对《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多有借鉴。主要表现为:整体结构的套用、故事情节的移植,人物形象的模仿、诗句的借用等。文章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前人作品的模仿,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有创作上的传统,因而有其合理性,...
关键词:《一层楼》 《红楼梦》 蒙汉文化  继承  创新  
老子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田耕滋  出版年:1998
老子的“道”不是实体,而是创生万物的功能过程;老子设“道”,是为了展示“道”创生宇宙万物的方法。“无为而不为”是自然主义的方法,是“道”发挥创生功能的唯一方式。作为过程的“道”,实质上只是个无目的的而合规律、合规律而合目...
关键词:老子 道  方法论 无为  有为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技法探析
6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雷勇  出版年:2001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0 0JK0 30
《三国演义》塑造了近千个人物 ,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技法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这些技法主要有 :运用“性格强化法” ,突出人物性格的一个方面 ,使其个性鲜明 ;通过人物周围的环境、人物来进行衬托、渲染 ,于“无”处写人 ,突出...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技法  性格强化法  正衬 反射  略貌取神  
古希腊悲剧意识的三重阐释
7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汉中师范学院艺术系 李锐 封彩梅  出版年:2001
古希腊的悲剧以最清醒的现实态度 ,把人的生存的悲剧性展示在我们面前 ,古希腊悲剧家们的悲剧意识 ,也启发着我们正确地看待艰难的人生 ,并在这艰难中开拓前进。从生存论角度看 ,古希腊的悲剧家们特别给我们展示了人的生存样态的...
关键词:古希腊 悲剧 悲剧意识 生存  文化 审美 阐释  
法眼看世界——从《审判》看卡夫卡的泛法思想
8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吴金涛  出版年:2000
卡夫卡认为 ,传统的法将自身凌驾于众人之上 ,是迫害人的异己力量。因此 ,纷繁复杂的社会 ,可以一概析之为法与人对立的单极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处于法的奴役之下 ,因而不知不觉参与了对别人的“犯罪”行为。人类只有经过坚持不懈...
关键词:卡夫卡  法  负罪感 信仰
论白居易女性观的矛盾性
9
《安康师专学报》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傅兴林  出版年:2001
白居易早年悲剧性的爱情经历使其领悟到美好爱情的珍贵 ,也因其关注民生 ,写了很多同情悲苦女子的诗篇。其中有对普通妇女的同情 ,也有对历史上被认为是亡国祸水的杨贵妃的同情。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女性观的进步性。但同时 ,由于诗人...
关键词:白居易 女性观 矛盾性 《长恨歌》
梦魂归未得——论杜甫的人生悲剧
10
《杜甫研究学刊》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 田耕滋  出版年:2002
杜甫内以“仁”、“义”为性 ,外以“济时”、“致君”为功 ,渴望成为稷契式的“圣臣” ,构成了他以“内圣外王”为模式的成圣之梦。应把杜甫触怒肃宗与其被贬区别开来 ,前者的主要原因是“以道事君”的执拗态度 ;后者才与朝内党...
关键词:杜甫 江湖  圣化 人生悲剧 隐逸 悲哀 精神家园  意象  悲愤 痛苦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