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民主    和谐社会    出生性别比    失衡    唯物史观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被引量:153H指数:5北大核心: 26 CSSCI: 22 RDFYBKZL: 5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关切“民生”:一个不能忽视的马克思传统
1
《马克思主义研究》华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吴苑华  出版年:2008
福建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项目“关注民生: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马克思思想”(2007B05)阶段性成果
蕴含在马克思文本中的思想传统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关切"民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马克思传统。这个传统与马克思世界观的生成和理论主题的置换始终相联系。在当代中国,发现和弘扬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实践这个传统,在一定意义上...
关键词:马克思  民生 人的解放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论马克思哲学的日常生活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2
《教学与研究》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王福民  出版年:2008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日常生活维度研究"(项目编号:2007B72)的阶段性成果
日常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价值旨趣集中地蕴含于马克思日常生活理论的内在结构、历史现实、大众生活与民族实践等基本层面中。考察、研究马克思日常生活理论及其方法论指向,不仅对于深刻把握马克...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唯物史观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理论  
中国古代和谐理想与不宽容现实的历史反思
3
《理论探讨》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王四达  出版年:2005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从乐律的和谐发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理性,并把它推进为“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社会理性,由此提出“德行宽容”的主张。然而在古代“尊压卑,固其义”的专制制度下,和谐理想...
关键词:和谐  宽容 理想  现实  历史反思
当前我国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4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王征  出版年:2008
当前我国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应通过课堂教育、典型感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
关键词:青少年 主流价值观 建构  
“天人合一”的误读与中国生态危机的出路
5
《学术研究》华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四达  出版年:2009
"天人合一"在古代主要是一个宗教命题,并由此展开为一种政治追求。但当今学界不少人却把它误读为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并视之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良方,这并非对症下药。中国当前的自然生态危机与政治生态弊端、社会生态乱象是一种...
关键词:天人合一 生态危机 误读 出路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层面的考察与现实层面的追问
6
《理论学刊》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王四达  出版年:200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逻辑延伸与现实推广,其理论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普适性与民族普适性。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的原理虽然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论断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世界化 中国化  理论考察  现实追问  
也谈“亲亲相隐”之本义
7
《齐鲁学刊》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王四达  出版年:2008
在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争鸣中,《〈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一文认为争议双方均误读"隐"之含义,故力图从字义训诂入手释"隐"为"直",再借助文献佐证推翻传统释义。但这一观点无论是在训诂释义上还是文献佐证上均...
关键词:亲亲相隐 本义 重读 商榷  
泉州地区宗教文化特征论略
8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黄海德  出版年:2005
提要:泉州是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地区宗教文化现象既与泉州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与历史背景有关,也同闽南文化的复合性与开放性密不可分,由此形成泉州宗教文化的多元性、...
关键词:泉州  宗教 景教 摩尼教
宗教性的常态与变态:一个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9
《哲学研究》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王四达  出版年:2006
关键词:宗教性 儒学 最大公约数 信仰体系 封建社会 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  
走出“述而不作”的文化怪圈——中国古代权威崇拜与社会停滞的历史反思
10
《理论学刊》华侨大学人文学院 王四达  出版年:2007
国务院侨办社会科学基金2006年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QSK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自我标榜的文化志向,它上承三代“尊祖”、“法古”之源,下开后世“述圣”、“述孔”之流,形成了权威崇拜的文化传统,演变为帝王禁锢思想的政治工具,终于导致了民族创新能力的丧失与社会发展的停滞。反思...
关键词:述而不作  历史怪圈  创新障碍  社会停滞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