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造山带    火山岩    青藏高原    地质意义    新生代    

研究学科:

被引量:789H指数:16WOS: 23 EI: 25 北大核心: 30 CSCD: 48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1
《岩石学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邓万明  出版年:199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
本文从地质产状、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等多方面论述了处在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的库地-苏巴什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该蛇绿岩带发育在震旦纪至早奥陶世的原特提斯的大洋盆地环境。蛇绿岩的研究为第五缝合带的确定提...
关键词:青藏高原 蛇绿岩 大洋盆地 早古生代 原特提斯  
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发现与论证 ( EI收录)
2
《地球物理学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潘裕生  出版年:1994
"七五"期间国家基金
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展了对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文根据这次考察的大量资料,论证了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存在.考察资料表明,在西昆仑山存在一个被称作原特提斯的海洋,这个洋是...
关键词:青藏高原 昆仑山  岛弧 缝合带
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路线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 ( EI收录)
3
《地质学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法国宇宙研究院构造地质与地质年代学实验室;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 潘裕生 王毅 Ph.Matte P.Tapponnier  出版年:1994
叶城-狮泉河地质路线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全长1056km,它穿过了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东端。中法两国科学家于1989年7月—8月联合考察了这条路线,根据蛇绿岩、古生物、沉积相、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将路线经过地段,...
关键词:地质特征 区域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
造山带的伸展构造与软流圈隆起——以兴蒙造山带为例 ( EI收录)
4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矿产信息院;中国石油天然气国际公司 邵济安 臧绍先 牟保磊 李晓波 王冰  出版年:19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本文选择了兴蒙造山带为例,探讨软流圈隆起与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变间的关系.兴蒙造山带展布范围大体相当于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的范围(图1).它是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基础上形成的.早古生代末(S_3-D_1)是该区最主要...
关键词:造山带 软流圈 隆起  伸展构造  
多岛海型造山作用——以华南印支期造山带为例 ( EI收录)
5
《地学前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陈海泓 肖文交  出版年:1998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瑞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大陆造山带大多数形成于弧弧碰撞及其弧后盆地衰缩作用,其古地理格局为多岛海。今日的东南亚是多岛海大地构造的现实模型,其中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的板块边界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班达—巽它弧以南和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弧以东。介于前缘弧和欧亚...
关键词:多岛海型  造山作用 弧后盆地 造山带 印支期
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和富集的控制——以沁水盆地为例
6
《高校地质学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联煤层气责任有限公司 方爱民 侯泉林 雷家锦 李继亮 杨陆武 胡爱梅  出版年:20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2CB211704);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9872055)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煤变质作用与煤层气形成、赋存和富集关系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阐述了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煤变质作用程度与煤层气的生成、吸附量、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形成发育及煤层特性的相互关系,认为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富集的影响...
关键词:煤层气 煤变质作用 高阶煤  煤储层 沁水盆地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
7
《中国科学(D辑)》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王志洪 卢华复  出版年:19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采自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的5个单矿物^(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07.9 Ma(Mus)、108、2Ma(Bi),107.1 Ma(Bi),109.2 Ma(Hb)和117.9 Ma(Bi),与对应的等时...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 造山带 坪年龄  氢同位素 热年代学
中国合肥盆地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岩石学研究
8
《岩石学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从柏林 王清晨 张海政 阎欣 江来利  出版年:199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古新世和渐新世(可能至中新世)玄武岩质岩石的零星露头产在中国东部的合肥盆地中。前者是拉班玄武岩质,而后者是碱性玄武岩质。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以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古新世拉斑玄武岩浆应该来源于一个老地幔楔的...
关键词:新生代 火山岩 合肥盆地 地幔楔 岩石学
滇西北地区第三纪的逆冲-推覆构造 ( EI收录)
9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吴根耀  出版年:19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滇西北地区始新-渐新世的逆冲断裂系走向南北,向西倾,向东变晚,受新特提斯闭合和碰憧控制;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的逆冲断裂系走向东西,朝北倾,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见于高原边缘。它们构成前导叠瓦扇,局部有反冲现象,以推覆距...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  喜马拉雅运动 滇西北地区  第二纪  
我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 EI收录)
10
《地球物理学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 黄少鹏  出版年:1992
本文从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热流观测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出发,对1°×1°网格平均热流值(q)与地壳厚度值(M)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作为一个整体,q-M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在111°E以东地区特别是在华北...
关键词:大陆地区  热流 地壳 厚度 变化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