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人类学    文化转型    文化    文化自觉    民族志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哲学类    生物科学类    轻工类    

被引量:2,381H指数:26北大核心: 212 CSSCI: 242 CSCD: 1 RDFYBKZL: 27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3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
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赵旭东 孙笑非  出版年: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化转型背景下乡土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建研究"(15ASH012)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
关键词:乡村文化 社会转型 文化自觉 再生产  
互惠人类学再发现
2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赵旭东  出版年:2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乡村社会重建与治理创新研究”(16JJD840015)阶段性成果
互惠在理解人类基本生存条件方面具有核心意义:人的社会性基于互惠关系而得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性联系也因互惠而得以强化。互惠人类学强调不同人群之间的往来互动,是一种文化逻辑。在根本上它是对差异性互补的互惠关系形态的研究,...
关键词:互惠人类学  “一带一路”  通道文化  走廊  路学  
线索民族志:民族志叙事的新范式
3
《民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赵旭东  出版年:2015
社会研究有两条道路可循:一是所谓聚焦法,即坐标式的定点研究,其关注某个场所或地点里的人群生活,它所形成的民族志是场所民族志;二是线索追溯法,它不是点上的静态观察,而是循着人或物移动的轨迹生发出来的各种现象去实现一种在点之...
关键词:线索民族志  线索追溯法  场所民族志  
“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片的应用新方向
4
《广西民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庄孔韶  出版年:2005
“虎日”戒毒盟誓仪式的考察与研究运用了人类学的人类研究的整体论原则,在寻找地方族群毒品依赖行为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同时,考虑建立不同于科学的方法论的另一种方法论-即以文化的力量战胜人类生物性的成瘾性。彝族人民运用强大的习惯法...
关键词:人类学 仪式 戒毒
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
5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杨志强 赵旭东 曹端波  出版年:2012
2012年度国家民委重大委托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2010年度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及"2009年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建设"的资助
元明时期新开辟的从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的"东路"驿道,不仅是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往来的主要交通命脉,并且也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版图的变化。本文首次提出了"古苗疆走廊"这一概念,初步探讨了这条走廊对贵州省的建省、...
关键词:古苗疆走廊  贵州建省  国家化 文化线路
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
6
《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赵旭东  出版年:2012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中国少数民族乡村纠纷解决机制及社会秩序的建构方式研究"(项目编号:NCET-09-07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研究"(项目编号:10BSH001)的阶段性成果
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来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此后的研究者以诸多证据及论述阐发"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进程,但对于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下之既定"一体"格...
关键词:费孝通  一体多元  族群关系 多元一体  历史主义
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
7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赵旭东  出版年:2013
比照社会转型,一种对文化形态转变的理解和思考应运而生。新媒体的普及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时空意义发生了转变。网络空间的文化重组,带来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重构。在文化自觉观念引导下的中国意识的构建,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动力基础...
关键词:文化转型 文化陷阱 新物质性  文化自觉 变动性  
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
8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云南大学人类学系 庄孔韶 杨洪林 富晓星  出版年:2005
“虎日”模式在寻找传毒、吸毒的社会文化原因以及民间自救的有效方法的同时,以人类学的理论为项目切入点,以一种家族仪式为契机,调动和激活了凉山彝人来自家族组织、信仰仪式、伦理道德、习惯法和民俗教育等层面的文化资本诸要素,进一...
关键词:艾滋病  戒毒 家支 仪式 习惯法 影视示范  
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
9
《探索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赵旭东  出版年: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文化转型背景下乡土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建研究”(15ASH012)
基于互联网的微信书写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如下特征的转变:人们基础生活开始遭遇到频频的颠覆;现实社会生活功能紧迫性的改变在倒逼着社会结构的种种转型;网络式平面化世界的日益凸显;信息的网络搜索而非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成...
关键词:微信民族志  文化转型 人类共同性的表达  网红  朋友圈 群学
乡土社会秩序的巨变——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生活秩序的再调适
10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赵旭东 张洁  出版年: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化转型背景下乡土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建研究"(15ASH012)的支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
关键词:社会秩序 文化转型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文化调适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