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诗歌    新诗    现代诗学    诗体    诗学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生物科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239H指数:7WOS: 1 北大核心: 75 CSSCI: 66 RDFYBKZL: 6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艺术不是什么:从符号学定义艺术
1
《艺术百家》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陆正兰 赵毅衡  出版年:2009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西部课题项目"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性别研究"(项目批准号:08ED81)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试图对定义艺术这个人类思想史上的难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首先本文简要地总结了迄今为止各种对艺术的定义,把它们分成功能论,表现论,形式论,体制-历史论四种,指出其中的最后一种尽然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但一旦与"开放概念"相...
关键词:艺术 文化体制 开放概念  非实用性  泛艺术化  美学
新诗诗体的双极发展
2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吕进  出版年:2012
对于新诗的现状与出路,陈国恩认为,写好新诗的关键在于诗人的人品以及他的内心生活方式、想象力、创造力和对新诗的形式感。张中宇认为,旧体"生锈",诗体应变,变能启盛,新诗是历史的必然。罗振亚主张,在挑战面前要从容应对,积极反...
关键词:新诗 诗体 现代形态  “立”  文学  诗歌 创格 尴尬
诗的个人性与普视性
3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蒋登科  出版年:2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朦胧诗后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项目负责人:蒋登科;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诗的精神重建研究"(04JWSK197);项目负责人:蒋登科
诗是依靠个人创造的艺术,但不是个人化的艺术。诗歌的艺术取向、审美价值往往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姿态,具体说,就是对待个人和群体、内在与外在的态度问题。优秀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个人抒写群体,通过内在关注外在,形成具有延展意义的普视性...
关键词:个人性 普视性  琐屑化  私人化 审美化
守住梦想——我的学术道路
4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吕进  出版年:2008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里有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沟通,又有中国诗学和外国诗学的对话。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以抒情诗为本、推崇体验性的传统诗学观念,同时又在诗对客观世界的历史反省能力和形象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现代诗学 中国传统诗学 西方诗学
审美知觉的特性:知觉即想象
5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陈本益  出版年:2008
审美知觉的特性在于那知觉同时又是想象。其实质是:那知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符合了,或者说体现了审美主体的想象。审美知觉的内在动力是审美情感:正是审美情感使一般知觉变成了具有潜在想象性的审美知觉。知觉即想象,这无论对于艺...
关键词:审美知觉 想象  艺术美 自然美
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蜕变与现实困境——李洱《应物兄》对当代学人的代际书写
6
《当代作家评论》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熊辉  出版年:2019
李洱先生的《应物兄》面世后迎来了八方好评,作品中各色知识分子的鲜活个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该小说的情节是在新世纪复杂而变幻的社会环境下展开,因此出现了三代知识分子共生的状况,主要包括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走来的老一代学...
关键词:知识分子 价值观念  李洱  书写  代际  当代  蜕变  社会环境
论“诗家语”
7
《文艺研究》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吕进  出版年:2014
诗是"精致的讲话",语言既是这一文体的形式,也是这一文体的内容,所以语言研究是诗学的中心范畴。诗歌使用的语言不是与散文相同的语言,也不是专属诗歌的特殊语言,而是"诗家语",即以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诗歌从散文那里"...
关键词:诗学 诗家语 言说方式 交际语言 灵感语言  
马修·阿诺德与20世纪中国文化
8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向天渊  出版年:2006
马修.阿诺德的文学批评观与文化哲学思想,经由辜鸿铭、张歆海、吴宓、梅光迪、郁达夫、郭沫若、朱光潜、闻一多、梁实秋等众多接受个体,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化思想的发展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十九世纪末二十...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建设  影响  直接与间接  接受与抵抗  
从传达方式看现代歌词与诗的差异
9
《文艺理论研究》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陆正兰  出版年:2009
古代诗即为歌词,但现代歌词与现代诗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却始终无人讨论清楚。本文试图从传送与接受的全新角度,提出歌词与诗的四个方面区别。就符号的生产来看,歌词的抒情主体和客体是出场式的,而诗却经常"逃避个性";歌词的阐释语...
关键词:抒情主体 阐释语境  结构期待  无意识
何其芳现代格律诗论的三个要点评析
10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 陈本益  出版年:20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外抒情诗比较研究"(批准号03BWW007)
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论包含三个主要观点。他的这些观点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其主要的局限在于:只讲究诗行的顿数规律,却忽略了诗行的顿歇规律。对于何氏的理论,我们应着重在这后一点上加以发展。
关键词:何其芳  现代格律诗 顿  顿数规律  顿歇规律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