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科学哲学    科学实在论    物理学    李约瑟难题    实在论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哲学类    生物科学类    社会学类    建筑类    

被引量:417H指数:12北大核心: 30 CSSCI: 49 RDFYBKZL: 15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关于自由时间的理性思考
1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马惠娣 成素梅  出版年:1999
本文通过对人的自由时间的两种价值趋向和自由之境界的分析,指出了充裕的自由时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阐述了自由的本质在于创造。批判了人在无度的欲望中异化掉了自由之本性,并导致人类放弃自由理性和...
关键词:自由时间  理性思考  人类  生命活动 科学发展  
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进化
2
《科学管理研究》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张培富 李艳红  出版年:2000
本文简要回顾了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历史 ,概括了技术创新过程研究由线性、静态模式转向非线性、动态模式的发展轨迹 ,并在分析经济进化理论的基础上 ,指出进化思想对技术创新过程研究的重要影响 ,揭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进化机...
关键词:技术创新过程  进化 自组织进化  自稳定过程  自重组过程  
浅谈科技政策失灵现象
3
《科学学研究》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李侠 邢润川  出版年:2001
本文论述了科技政策失灵的涵义、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的形式 ,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建立科技政策失灵的预警机制 ,同时指出在大科学时代 。
关键词:科技政策  政策失灵  预警机制 成因  表面形式  
论科技政策制定主体的变迁与模型选择
4
《自然辩证法研究》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李侠 邢润川  出版年:2001
本文从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的角度 ,分析了制定主体的演变 ,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科技政策模型的选择的变迁 ,并结合这种发展趋势 ,研究了当前我国的科技政策制定主体与模型选择问题。
关键词:中国  科技政策  制定主体  变迁  模型  科研事业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5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山西大学杨振宁研究中心;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高策 李志红  出版年:1998
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受到强有力的抗拒?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如何?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近年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本文对此作了介绍与评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技术  李约瑟难题
技术创新系统的文化环境
6
《系统辩证学学报》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张培富 李艳红  出版年:2001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技术创新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协作性和非平衡态的特征 ,客观上要求相应的文化环境与其适应。因此采取有效措施 。
关键词:技术创新系统  文化环境 系统进化
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困境与出路
7
《中国社会科学》山西大学;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郭贵春 成素梅  出版年:2002
本文揭示了为科学实在论辩护的论证策略的困难所在 ;分析了反实在论和非实在论对实在论的诘难以及这些诘难本身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实在论陷入困境的内在原因 ;提出了实在论未来发展的三种可能的出路 :超越现实 ,走向可能 ;超越...
关键词:科学实在论 反实在论 非实在论 理论实体  科学哲学
论跨学科研究的时代特征与现实趋向
8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高春梅  出版年:1996
本文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 时代特征  现实趋向  
试论纳米技术
9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山东省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省潍坊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科技史学会;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李亚青 贾杲 邢润川 张培富  出版年:1998
本文拟从技术论的角度来整体把握纳米技术这一新兴科学技术,文章在对纳米技术从历史和科学发展两条主线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纳米技术的定义,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纳米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特点,探讨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最后,对纳米技术的...
关键词:纳米技术  研究方向  基本特点  特点  
从诺贝尔奖看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0
《研究与发展管理》山西大学科技社会研究所 董华 韩永强  出版年:2002
简要分析诺贝尔科学奖与基础研究人才之间的关系 ,初步探讨了我国在基础研究人才方面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必须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扶植的力度 ,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诺贝尔奖 基础研究人才  人才培养  科学创新能力 中国  科技工作者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