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创作动机    班固    哀乐    赠送    赠答    

研究学科:

被引量:17H指数:2北大核心: 5 CSSCI: 3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新阐释
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曾晓峰 王劭  出版年:2002
根据《乐府诗集》的统计数据 ,汉乐府诗歌中本事和作品共同流传下来的占其总数的 44 %以上 ,班固“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评价确是至评。汉乐府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自我抒情为主 ,少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其传播方式呈现出文事...
关键词:汉乐府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班固 创作动机 文事结合  
礼与赠送酬答诗的起源和本质
2
《江汉论坛》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教授 赵辉  出版年:2008
西周、春秋时期,诗、礼原本一体,诗歌的演唱是礼的仪式的内容,礼的物质的赠答酬送伴随着"言"与诗歌的演唱,列国君臣的赋诗赠答也在礼仪中进行,言(诗)的赠答酬送与物质的赠答酬送分离,亦是春秋时对于礼的本质——道德的强化的结果...
关键词:礼  诗  赠答 酬送  
浅谈受众的艺术需求
3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屈一锋  出版年:2002
在市场经济时代 ,我们的艺术需要走出象牙塔 ,面向大众 ,面向生活 ,因为艺术是供人欣赏接受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我把欣赏者的欣赏需要分为艺术作品的感性需要和理性需要 ,就是说 ,欣赏者需要的艺术作品是感性的美和理性思...
关键词:感性 理性  欣赏  自我
意象·时空·意境新论——兼论李白的《静夜思》
4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李志艳 王红  出版年:2005
糅合西方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思想,对中国古老的意境理论进行模式化的处理,并把它运用到鉴赏诗歌《静夜思》中去,深入开掘《静夜思》的深厚内蕴、美学价值,高扬在鉴赏过程中的主体个性,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鉴赏古典诗歌的一种普遍模式。
关键词:意象 时空关系  意境 实在境界  虚拟境界  
汉乐府创作主体之分析
5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曾晓峰  出版年:2004
汉乐府的创作主体可分为无名氏和有署名两类,又可分为民间和文人两类,其中文人乐府居然多于民间乐府,这种状况和传统印象是大不相同的。而且,乐府作者的身份也由西汉的贵族向东汉的一般文人转移,显示了文学自觉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关键词:汉乐府  创作主体  文学自觉
浅论元人咏史散曲对儒家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6
《青海师专学报》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唐一  出版年:2002
隐逸遁世是元散曲的主旋律 ,但元朝士子始终在骨子里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元代咏史散曲的分析 ,笔者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缕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 ,散曲家们以忧国伤民、推崇悲剧性英雄、是非分明的精神为元散曲...
关键词:儒家精神 继承  发展  元代  散曲 咏史 儒家传统 审美  悲剧性
从《情史·情贞》管窥冯梦龙的“情贞”观
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潘良枝  出版年:2007
"贞节"作为理学家所鼓吹的一种专属于女性的美德,简言之就是要求女性保持两性的纯洁与单一。在《情史·情贞》中冯梦龙试图以"情"为中介,批评"贞节"理念对于人性的束缚。但冯梦龙自身对儒家伦理美德的默认,注定他构建"情"与"贞...
关键词:冯梦龙  《情史》 情  理  贞节
论王船山文学创作与批评之关系——以和韵诗、仿体诗、谐趣诗为例
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涂波  出版年:2006
王船山是文学批评的大家,其诗歌创作在明清之际也自成一体。创作与批评之间的关系可引领我们探寻王船山诗学的奥秘。通过对王船山和韵诗、仿体诗、谐趣诗的研究,发现其诗歌创作与批评的若干背离之处,联系王船山思想性格及诗学变化历程进...
关键词:王夫之 和韵诗  仿体诗  谐趣诗 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
从敦煌曲子词与金代道教词词体看词的产生
9
《中文论坛》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左洪涛 霍佳梅  出版年:201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金元时期道教词的渊源与演变研究”(14YJA751040)
把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曲子词和金代道教词进行比较分析后,能考察出共性:敦煌民间词语言浅显通俗,表现出词发展初期词体未定型的特点;北宋之后的金代道教词,为了传道布教需要,因传唱与接受者大多是处于中下层文化程度阶层的普通百姓,不...
关键词:敦煌曲子词 金代道教词  和声 衬字 衬句  
罪、美、情:《长恨歌》的批罪与审美
10
《江汉论坛》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罗漫  出版年:2004
“色”与“德”的冲突是人类生活史上的永恒话题,也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叙事模式。《长恨歌》以错综的思绪、优美的笔调、宛转的音节,巧妙地平衡了这种冲突;又以“发乎礼”、“放乎情”的反传统的艺术观念,新颖地、淋漓酣畅...
关键词:批罪  审美 情感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