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客家    赣西北    文化    禅让    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哲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36H指数:4北大核心: 3 CSSCI: 3 RDFYBKZL: 2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壮族歌咏文化与壮民族的族群认同
1
《黑龙江民族丛刊》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 平锋  出版年:2007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
关键词:壮族 歌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集体记忆 族群认同
论如何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年金计划
2
《宜春学院学报》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科研生产条件部;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 张红 蔡宇安  出版年:2014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3年)规划项目"湘赣区域花炮产业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项目编号:13SH13)
我国中小企业正快速发展,潜力巨大,而政策法规、资本市场等外部条件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造成一些中小企业年金计划的"真空"。中小企业是年金的最大需求者,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年金模式意义重大。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结合...
关键词:中小企业 年金计划 集合年金计划 美国经验  
“神”、“奇”的假面——祁门芦溪傩面具特征的文化人类学解析
3
《宜春学院学报》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李静 蔡宇安 龚雯莉  出版年:2013
安徽大学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经费以及安徽大学杰出青年培育基金项目资助;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神""奇"的假面--人类学视野下的祁门傩面具研究>(项目编号:S20110203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第1批招标课题<赣西农村傩文化研究>;2012年度江西省艺术规划课题"赣西仅面具对民间玩具造型再设计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G2012072)
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祁门芦溪傩舞没有台词,仅锣鼓配乐和演员的肢体表演,傩面具变成了最直接且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首先介绍芦溪傩舞及其傩面具的具体概...
关键词:芦溪傩面具  制作特征  仪式特征  显性参与  隐性参与  
民族民间文化现实境遇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4
《黑龙江民族丛刊》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 平锋  出版年:2006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包括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当前所受到的“礼遇”,是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现实语境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外部环境与其内部结构-功能联动的结果,有必要从人类学...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 保护  文化人类学 解读  
宜春市农耕文化及其保护利用初探
5
《宜春学院学报》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易清传 易淑瑶  出版年:2012
通过田园调查和图书资料查阅,掌握宜春市辖区内农耕文化发展传承状况,保护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参考农耕文化保护开发成果案例,提出宜春农耕文化保护开发建议。
关键词:宜春农耕文化  传承 保护  开发利用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祠堂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江西宜春的民俗学考察
6
《宜春学院学报》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蔡宇安  出版年:2015
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文化资本视角下的祠堂文化产业建设研究--基于江西宜春地区的民俗学考察"(项目编号:YG20120701)
祠堂文化是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祠堂文化建设历程的梳理,认为将祠堂文化产业化运作是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有途径,并提出祠堂文化产业化不应局限于资源型文化产业的...
关键词:祠堂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化  
普庵教与万载客家俗僧坛堂研究
7
《宜春学院学报》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 杨永俊  出版年:2008
2006年江西省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赣西北客家社会与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
赣西北万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
关键词:普庵教  坛堂  俗僧  客家 万载  
基督教在当代安徽农村传播的原因——基于无为县襄安镇的调查与分析
8
《宜春学院学报》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蔡宇安 周典恩  出版年:2012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基督教与当代安徽农村社会"(2009sk026zd)阶段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当代安徽农村地区发展迅猛。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无为县襄安镇基督教徒的构成状况、入教原因、宗教实践活动,以及基督教对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
关键词:基督教 农村 襄安镇  
普庵信仰的宗教定位及特色
9
《宜春学院学报》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 杨永俊  出版年:2013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10)规划项目课题<由"普庵禅"到"普庵教"--赣西北客家普庵教信仰研究>(项目编号:10LS14);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宗教文化研究课题<湘赣边花炮生产区域民间信仰研究>(项目编号:2011-gzw-27);2011年宜春学院校级研究课题(招标项目)<赣西民间信仰研究>
从祖庭、教主、经卷的拥有,普庵教信徒在客家区域的较广泛分布,可以对普庵教的现实存在做较肯定的回答。普庵教是一种以南宋初临济宗杨岐支系下第6世禅宗高僧普庵禅师为教主、以赣西北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为祖庭、以法事仪轨为主要特征的...
关键词:普庵教  佛教仪轨  客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探微
10
《宜春学院学报》宜春学院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 罗智伟  出版年:2013
宜春市社联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研究>成果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源自远古先民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宇宙观、自然观和巫文化。和谐思想逐渐渗透到儒、释、道等文化领域,成为统治者认可并推行的规范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思想观念。和谐思想博大精深...
关键词:传统文化 和谐思想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