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组诗    小说    毛泽东    心态    文体特征    

研究学科:社会学类    经济学类    哲学类    

被引量:177H指数:5北大核心: 44 CSSCI: 30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七月》与古代桑蚕行为叙事
1
《民族艺术》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黄维华  出版年:2002
《七月》是《诗经》中一首较为古老的诗篇,它集中而具体地表现了上古先民四时劳作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诗中有关采蘩、条桑之叙,为我们了解并认识桑蚕行为的古典规模,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关键词:《七月》 《诗经》  叙事  古典 诗篇 上古 直接  四时 具体  行为  
论新历史小说的革命书写
2
《当代文坛》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陈娇华  出版年:200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代码为:32101702~~
由于多重文化因素的影响,新历史小说的革命书写出现了欲望化革命史、传奇式革命史和暴力革命史相交织的繁复驳杂局面。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中没有一种能占绝对优势,能压制乃至消弥别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形成了革命话语暧昧驳杂的...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 革命书写  欲望化 叙述视角  
女性文学视野中的“身体写作”
3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潘延  出版年:2006
“身体写作”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是在“身体”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语境下形成的。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与当下的女性写作存有隔膜,以“身体写作”聚焦文学批评,引发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本土化的反思。“身体写作”在...
关键词:身体写作 性  女性主义批评 “70年代后”  
关于"去+V+N"和"来+V+N"式状中结构
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东琰  出版年:2003
"去+V+N"式与"来+V+N"式结构,在语法、语用、语义三个平面中,更多的具备了状中结构的语法特征;从去、来本身来看,二者处于虚化的过程中,并且虚化的方向是副词类,也就是说,去、来具有了充当状语的能力;同英语的"beg...
关键词:语法特征 连谓结构 状中结构 语法性能  趋向状语  虚化
现代版贤妻良母──冰心女性观探析
5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潘延  出版年:2001
冰心的女性观得自于她的成长背景。她的女性观与家庭意识密切相关。现代版贤妻良母的女性观既包含着妇女解放的时代内涵,又与人们潜意识下的传统伦理观念有某种妥协。
关键词:冰心  文学作品 女性观 家庭 贤妻良母形象  西方女性主义 现代文学 人生体验  
南宋高庙配享之争考实
6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凌郁之  出版年:2001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宋高宗赵构葬于永思陵,洪迈提出以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四人配享,而杨万里等人以为配享人选不当,一时朝议纷起。窃以为,洪迈所提人选符合孝宗皇帝的旨意,也是经过孝宗默许的;而杨万里等人面折廷争也是有其...
关键词:南宋 配享  杨万里  宋高宗 洪迈 永思陵  宋孝宗  
元稹诗三议
7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杨军 文生  出版年:2003
本文是对元稹诗歌创作、文集流布、道德评价等问题的全面论述,既吸收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又融入了我们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元稹 元和诗  《元氏长庆集》  巧宦说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
8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李正春  出版年:2007
唐代组诗数量、规模都史所罕见。组诗大量出现的原因,与此间雅乐文化的影响、朝廷宴饮活动、文人间唱和风气、文人的拟代与仿作、诗歌传播等因素有关。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
关键词:组诗 成因  文体特征 影响  
论中国当代文学对新历史主义的接受与变异
9
《理论与创作》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陈娇华  出版年:201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09SJB750020)部分成果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实践,它以反抗旧历史主义、清理形式主义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由于与马克思主义、尼采历史系谱学、福柯权力话语及格鲁兹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的复杂渊源关系,"无法定论"成为其重要特...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 20世纪80年代初  变异  文学批评实践 马克思主义 文化人类学 形式主义
荒诞的美学意义
10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贺国光  出版年:2005
荒诞是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范畴的主角,伴随着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受的不同体验和理解,荒诞的意义不断扩大和延伸,它已经上升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美学倾向。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来探讨荒诞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美学 荒诞 焦虑 虚无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