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范仲淹    蒋介石    新生活运动    党的建设    意蕴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33H指数:3北大核心: 5 CSSCI: 5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国内法律伦理研究综述
1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 陈建明  出版年:2004
关键词:法律伦理 国内法 法治进程 中国法 司法实践 法治与德治  道德基础 本质  学者  
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理论困境
2
《怀化学院学报》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温波 张红  出版年:2003
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 ,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他建构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理论中 ,存在着两个困境 ,一是不顾法律、经济、人民在道德中的作用 ,孤立地建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道德 ;二是...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 蒋介石 “礼义廉耻”理论  道德价值 专制统治
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改革问题分析
3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 程海亮  出版年:2008
目前,中国改革已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应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改革,如何正确面对人们对改革的质疑,如何保证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如何使改革继续深入而健康的进行,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  伪改革  反思  改革不可逆转  共享改革成果
论新生活运动的发起
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温波 张红  出版年:2003
新生活运动的发起经过了组织上与理论上的准备,它是在蒋介石亲自领导和推动下由力行社员负责发起的。之所以在1934年首先在南昌发动,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以及南昌当时的政治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必须注意的是,其目的是为蒋介石政权提供...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 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 复兴社  
制度创新、权力制衡、人民监督——遏制腐败的三大利器
5
《理论探讨》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 程海亮  出版年:2007
腐败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存在和蔓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威信,腐败不除,将会严重威胁我党的执政地位、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效率,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并且必将影响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因此...
关键词:制度创新  权力制衡 人民监督 遏制腐败 党的建设
宋代寺院生活的世俗转型
6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 聂士全  出版年:2001
佛教在宋代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实现了从注重智慧解脱到全面融入国情民俗的气质转型,其直接原因是佛教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自身在修行等寺院佛事活动方面所作的社会调整。因此,寺院生活特征是探讨佛教转型及民俗佛教形成的契入点之一。
关键词:宋代 佛教  民俗佛教  寺院生活  佛事 世俗化 社会  忏仪  施食 互动  修行
试论中国教会大学的学生品德培养
7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 谢志新  出版年:2002
中国的教会大学为了扩展西方教会势力、配合侵略 ,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品德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校风与规章制度建设、学生社团与课余生活、师生关系等方面。这种培养 ,既使教会大学的学生受到了精神腐蚀 ,也使教会大学为中国...
关键词:教会大学  学生品德 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8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 程海亮 韩俊丽  出版年:2005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新旧交替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无序与混乱,如诚信的缺失与道德的滑坡问题,腐败的盛行与社会的复杂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对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冲...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社会转型 挑战  寻求平衡  
普世价值的价值
9
《宁夏社会科学》苏州科技大学政治系 牟永生  出版年:20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09BZX039)之阶段性成果
作为当下学界热议的问题之一,普世价值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与价值自身内涵及特点的复杂性直接关联,普世价值也至少具有元价值、人本价值和责任价值三个层面。它们分别构成人们对价值哲学创建,对和谐世界诉求,对全球问题共担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价值  普世价值 意蕴
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10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 谢志新 蒋忠友  出版年:2003
中国书法文化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精神特征,与中华民族具有尊道重德、贵和尚中、偏向阴柔、运用心智等主要特征的处世性格有着不能剥离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书法 传统文化 审美思维 汉字 艺术风格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