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大众文化    谈话节目    中国电视剧    电视剧    影视艺术    

研究学科:哲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204H指数:8北大核心: 45 CSSCI: 46 RDFYBKZL: 6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
1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孟伟  出版年:2002
本文从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相结合的角度 ,对网上交流中所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提出了网上交流语言新现象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网络传播 语言符号 拼音 数字  生成机制  英文 图形  
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下)——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
2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曾庆瑞  出版年:2002
关键词:艺术事业 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 混沌 中国电视剧 社会角色 文化策略  尹鸿  商榷  
话语的力量(上)──美国电视的夜间谈话与日间谈话节目
3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苗棣  出版年:1998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 美国电视 主持人  广播谈话节目 现场观  节目样式 情境喜剧  美国商业电视  娱乐性  观众  
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上)——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
4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曾庆瑞  出版年:2002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
关键词:艺术事业 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 混沌 迷失 中国  电视剧  社会角色 文化策略  尹鸿  商榷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回忆
5
《文学评论》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 张晶  出版年:2001
回忆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审美意义。西方美学家从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出发 ,高度重视回忆在审美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有的甚至把回忆看作诗的根和源。中国古典诗学中鲜有有关回忆的理论表述 ,但在古典诗词创作中却扮演着十...
关键词:回忆 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学 词创作 审美张力 诗歌创作  诗人  时间透视  西方美学 思想体系  
审美静观论
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 张晶  出版年:2003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
关键词: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 虚静 澄怀味象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现象
7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周月亮  出版年:1999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根本性的特征在于它的大一统体制所规定的自上而下的垄断性、“封闭的开放性”等等.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同化武化、抑制商化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中国以文化立国亦即以政治立国的特色。
关键词:文化 传播  特征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
8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张晶  出版年:2002
“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 ,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 ,但却并未得到学理上的建构与阐析。“观照”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照是在艺术创作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途径。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
关键词:中国  古典美学 审美观照 观照方式 仰观腐察  远观近察  
作为“契约”的电视剧叙事——长篇电视连续剧叙事策略
9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邹韶军  出版年:2000
电视剧作品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其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创作者与观众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电视剧创作的宗旨就是创造出便于观众理解,即更富观赏性的叙事作品。为提高电视剧作品的观赏性,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叙事...
关键词:电视剧 叙事策略 双向互动
“逸”与“墨戏”: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主体价值升位
10
《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 张晶  出版年:2002
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中 ,“逸”与“墨戏”是两个颇能体现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们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与共同之处 ,其根本点在于主体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逸”格在画论品评中的定位的变化及“墨戏”在宋元文人画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关键词:为文  感兴 创作主体  皈依 审美范畴 主体价值  宋元  文人画  中国绘画 画论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