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文革文学    小说    语文    《聊斋志异》    叙事功能    

研究学科:社会学类    经济学类    哲学类    

被引量:29H指数:3北大核心: 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聊斋志异》的反复叙事策略简论
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蒋玉斌  出版年:2004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叙事艺术上是非常成熟的。其中 ,反复叙事策略尤显突出 ,其表现形态主要有通过变换事件主体来叙述同一事件和变换叙事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两种 ,其叙事功能有立体凸现、强化突出、悬念制...
关键词:《聊斋志异》 反复叙事策略  表现形态  叙事功能
试论民族文化对广告语言之影响
2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向莉  出版年:2004
广告语言的创作影响着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产品的销售是不争的事实。而伦理道德、民族意识、民族风俗、民族情感等民族文化均对广告语言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广告语言的创作只有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渗入,才有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文化 广告创作 影响  制约  
文革文学中的知青文学
3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邹菡  出版年:2004
文革开始了知青文学的新时代。这种革命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它逐渐取得独立地位,形成规模优势;其次,知识青年作为创作主体走进文坛,使其在可能的水平线上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知青生活,以群体的方式为知青文学注入活力。文革中知青文...
关键词:文革文学 知青文学 规模优势  创作主体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
4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张江元  出版年:2004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文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文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 电影艺术 表现手法
巴金与重庆
5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魏洪丘  出版年:2004
巴渝之地,曾经吸引了中国现代许多著名作家;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重庆,成了知名文化人士的集散地。巴金在重庆曾生活工作了五六年,与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其民主革命时期后期的主要创作,都与重庆紧密相连。这是重庆文学发...
关键词:巴金  重庆  生活工作  后期创作  
由情节结构看《长恨歌》的主题
6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市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朱安义  出版年:2005
情节结构的安排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长恨歌》的情节结构表明,李、杨身为帝、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如同常人一样的爱情。这首长诗既有对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又有对他们不能善终的爱情悲剧的浩叹。
关键词:《长恨歌》 情节结构 表现主题 爱情悲剧 长诗 讴歌
平淡出奇巧 简明蕴繁复——鲁迅《风波》重量人名巧用
7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张江元  出版年:2004
鲁迅《风波》中七斤一家的重量人名是其小说中常用的数字人名之一种。作者结合秤的度量标准的变化和人的生理规律,经过仔细推算确定、使用的重量人名,在表面的民俗现象之下,暗示出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凋敝,民众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生存...
关键词:《风波》 鲁迅  小说 平淡 社会风貌 人名 精神意识  简明  作者  现象  
从“小主人”到“小闯将”的文学迁变——文革文学中儿童文学范式研究
8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文嘉  出版年:2004
李心田的中篇小说《闪闪的红星》创造了“紧跟正确路线,历经千难万险,勇敢锻炼成长,走向最后胜利”的历史题材模式。刘心武的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将陈旧的阶级斗争内容填充进现实政治斗争框架,从而创造了另一种范式。儿歌集《我们...
关键词:文革 儿童文学 范式 研究  
试论韩愈墓志铭之“别调”
9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蒋玉斌  出版年:2004
目前对韩愈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散文中则偏重于杂著、书、序、祭文。韩愈的墓志铭是古代散文中的优秀作品,而对于这样一株奇葩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关于韩愈的墓志铭的“别调”,可以从借叙别人身世鸣己之不平、借叙事品人以表达思...
关键词:韩愈  墓志铭 “别调”  
文学批判与革命输出——文革文学中的“苏修文艺”批判
10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文嘉  出版年:2004
文革中对所谓“苏修文艺”的批判,是文革文学的一个重要构素。它既与其时对中国文学的全面清算有直接联系,又有其特定内涵、标准和方式。它紧密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既违背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规律,也违背理性的基本逻辑。正因为如...
关键词:文革文学 苏修文艺  批判  构素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