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民俗学    文化人类学    中国民俗学    表演    民俗志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哲学类    建筑类    轻工类    

被引量:997H指数:17北大核心: 31 CSSCI: 76 RDFYBKZL: 8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
1
《民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杨利慧  出版年:2004
一、民间叙事的涵义及其研究方法 民间叙事(FolkNarrative),是指在不同集团的人们当中流传的、对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件的叙述,与一般叙事不同的是,它们主要是通过口头来进行交流(所以有时又被称为"口头叙事",Oral...
关键词:民间叙事 表演理论 民俗文化 民间文学 文化内涵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2
《民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刘铁梁  出版年:2011
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指明了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家是借助某种模式化的艺术来感受生活,而民俗学者则是经由模式化的民俗来感...
关键词:感受生活  民俗学 整体性 个人生活史
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
3
《民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刘铁梁  出版年:2011
当前的民俗学,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简直是难解难分,这一方面使得民俗学拥有了一个参与解决现实文化危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由此发生了一些理论上的混乱。一个核心的问题还没有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真的能够说明民俗文化的价...
关键词:民俗文化 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危机 民俗学
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
4
《民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杨利慧  出版年:2011
本文对表演理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近30年间的传播和实践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该理论得以传入中国并被接纳有着多方面的内在因由,既与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形势相适应,更与本土民俗学对生动鲜活的表演活动进行记录和对民俗进行整体...
关键词:表演理论 中国民俗学 本土化 转型  当下
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
5
《民族艺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刘铁梁  出版年:2006
村落民俗志在观察构成乡民艺术之语境的同时,所描述的多种生活知识实际上已经与乡民艺术构成了相互解释的互文关系。乡民艺术作为精神创造现象直接与民俗宗教信仰活动发生联系,这牵涉到中国乡村社会神圣文化空间建构方式的问题。以乡民艺...
关键词:乡民艺术 村落 民俗志 民俗宗教 生活层面  
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
6
《民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杨利慧  出版年:201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神话的当代传承:以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的考察为中心"(项目编号:11BZW131)阶段性成果
"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对女娲神话的整合运用与重述,就生动地展现了遗产旅游...
关键词:遗产旅游 神话主义  导游词底本  导游的叙事表演  第二次生命  
论节日的文化功能
7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吴宗友 曹荣  出版年:2004
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特定的仪式纵向传承并横向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效用。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节日是对既有文化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民俗式的记录与解读,...
关键词:节日 文化功能 民俗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传播 文化传承  原始宗教
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
8
《民族文学研究》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理查德.鲍曼 杨利慧  出版年:2005
在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里,关于“表演”(performance)有两种最重要的观点,第一种是把表演看成一种特殊的、艺术的交流方式;第二种是把表演看成一种特殊的、显著的事件。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这两个观点的学术发展脉络,然后...
关键词:美国  民俗学 人类学 文化表演  表演艺术 人文社会科学
“表演”的概念与本质
9
《西北民族研究》不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理查德·鲍曼 杨利慧(译)  出版年:2008
本文主张表演是作为口头交流的语言艺术范畴的根本,而表演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一种言说的方式。表演建立或者展现了一个阐释性的框架。表演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的展示自己交际能力的责任中。
关键词:表演 交流  框架  能力  
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
10
《民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吕微 高丙中 户晓辉 王杰文 宣炳善 彭牧 韩成艳  出版年:201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合法性危机时,"生活世界"这一哲学概念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呈现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转型,给中国民俗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 日常生活  比较视野  现代社会 国际  合法性危机 整体性研究  九十年代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