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诗歌    唐诗    词学    考论    杜甫    

研究学科:哲学类    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853H指数:10北大核心: 221 CSSCI: 248 RDFYBKZL: 28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5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陈文忠  出版年:20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
关键词:文学接受史 范式
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
2
《文学评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丁 放  出版年:2002
盛唐诗歌①是当代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在沈宋、四杰与陈子昂之后,李白、杜甫、高适、岑参之前,诗坛的演化轨迹到底如何?殷潘《河岳英灵集序》曰:“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颇通远调”的是哪一批诗...
关键词:张说  张九龄  唐代 唐诗研究 盛唐诗歌 开元诗风  文学活动 政治活动
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
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陈文忠  出版年:2011
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曾几何时成了一个最缺乏学术新意的"学术避难所"。这与不少研究者缺少接受史的"问题意识"和正确方法密切相关。经典作家接受史实质是作家精神生命的"身后史",也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多元审美对话史和多重...
关键词:经典作家 接受史 接受主体  文学研究方法
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
4
《现代大学教育》南京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张勇  出版年:2009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基金;项目编号:0802059C;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08JJD751078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大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使"生命教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一些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也显得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生爱物"思想、"众生平等"观念,及对个体生命道德感、使命感的强...
关键词:敬畏生命 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
日课一诗论
5
《文学遗产》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胡传志  出版年:2015
日课一诗源于宋前。杜甫的纪行诗、元稹学诗时的日课、白居易日记性质的闲适诗,都是日课一诗的源头。梅尧臣大力践行日课一诗法,将创作诗歌作为穷士的精神追求,使其诗题材、风格、手法等方面出现诸多新变,直接开启宋诗面貌。苏轼明确肯...
关键词:日课一诗  梅尧臣 苏轼  陆游  
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
6
《文学评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余恕诚  出版年:2009
诗与词是关系最密切、沟通渠道最多的两种文体。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生发,是中国韵文文体关系中的突出现象。本文着重从文体内质方面,论述中晚唐诗派在词体初建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导致温庭筠、韦庄二家词风之不同。旨在深化...
关键词:诗歌流派 中晚唐  晚唐五代 词风 文体  温庭筠 诗词  词体
在尘世中寻找天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
7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杨四平  出版年:2002
这是一首很容易被人误解的诗。而它现在已经被收入新编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因此,我觉得:对它进行恰当的解读就显得尤为必要,尤为重要。
关键词:诗歌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解读方法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
8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余恕诚  出版年:2005
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散文的主要样式、成就、重要作家、流派及代表性著作,均有评述,从中可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脉络和主要艺术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代散文 先秦散文 唐宋八大家 小品文
温庭筠文笺证暨庭筠晚年事迹考辨
9
《文学遗产》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刘学锴  出版年:2006
现存温文绝大多数作于晚年。通过对它们的笺证,可以考见庭筠在大中、咸通年间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如羁游、多次应举、贬谪、两次寄幕、干谒交游等,为其晚年生活勾画出一个轮廓。
关键词:温庭筠 晚年事迹  文笺  北宋时期 文学评论
审美静照与艺境创构──宗白华艺境创构论评析
10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汪裕雄  出版年:2001
审美静照是艺境创构的起点。中国人的静照方式是“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是中国诗人画家的观照法,也是哲人的观照法。宗白华从“道”的运行中为这一方法求得文化原型,并从哲学上论证了:中西观照法的差异,源于宇宙观的不同。
关键词:宗白华 美学 审美静照  观照法  道  文化原型 宇宙观 "复"  道  "逍遥游"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