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热证本质研究进展及思考
- 1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热证王律修."证"在中医理论中的意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4):4~52梁月华.中医寒热本质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7053谢竹藩.从尿中儿茶酚胺及cAMP;6(11):6514梁月华.寒凉药与温热药对交感神经肾上腺及代谢机能的影响.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1):535范隆昌.寒与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中医药信息;(1):4~56梁月华.寒热本质研究的10年回顾.见:陈可冀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10周年学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0(10):5938富宏.寒热患者红细胞膜乙酰胆碱脂酶活性测定.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5(6):351~3529富宏.中医寒热不同证型的植物神经机能状态的探讨.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8(2):152~15310关正威.病位与寒热辨证因子.日本东洋医学杂志;40(1):5111徐上林.对"寒热虚实"实质的初步探讨.广东中医;(5):312侯灿."八纲"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步探讨.中医杂志;(12):46013董子亮.寒;(4):32~3414李华安.寒热虚实100例:关于辨证客观化指标的探讨.山东中医杂志;(3):1915张伟荣.寒体和热体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1(8):47716梁月华.植物神经平衡的综合指标测定法.北京医学院学报;(4):23917梁月华.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对虚寒;(10):603~60520梁月华.电� 刘亚梅 陈群 薛雨芳 出版年:1999
- 关键词:热证 研究进展 八纲辨证
- 当前图书编辑必须强化的四种营销意识
- 2
- 《编辑之友》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张俊敏 出版年:2007
- 关键词:图书编辑 营销意识 吸引读者 营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