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佤族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一带一路    共同体意识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社会学类    轻工类    

被引量:18H指数:2北大核心: 1 CSSCI: 1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城市化背景下佤族人口分布变迁及成因分析
1
《学术探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袁智中  出版年:2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7XMZ051)。
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直过民族”,主要集居在中国云南西南边疆地区与缅甸佤邦的“阿佤山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加剧背景下,为求得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自身的发展,“阿佤山区”佤族人口打破传统居住空间局...
关键词:城市化 佤族 人口分布 度迁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跨境民族人口流动的影响
2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杨宝康  出版年:2018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跨境民族人口流动问题调查研究"ZD20170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跨境民族的人口流动,客观上对促进中缅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中缅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推动中缅双边文化交流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中缅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社会治安案件居高不下、公共卫生安...
关键词:中缅跨境民族  人口流动 积极作用  挑战  边疆治理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佤族刀耕火种生计模式变迁研究
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袁智中 张袁毅敏  出版年:2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民族直过区’佤族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7XMZ051)阶段性成果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直过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地区和缅甸北部地区的"阿佤山区"。在千年封闭的自然生境中,刀耕火种既是佤族主要的生计模式,也是佤族适应山地生境的一种策略。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在国家政策...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 佤族 刀耕火种 变迁  
云南边境地区宗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边境地区为例
4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临沧市委统战部 袁智中 张志海  出版年:2018
云南宗教是南亚、东南亚宗教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妥善处理好存在的问题,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巩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在对云南省临沧市边境地区宗教现状深入调查分析的...
关键词:云南  边境地区 宗教现状 问题研究  
历时性视角下的佤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5
《保山学院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杨宝康  出版年:2018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一般项目"中缅边境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境比较研究--以佤族为例"(项目编号:2018-GMB-061)
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对佤族的民族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体现了佤族的国家认同;诸葛亮的传说则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映了诸葛亮治理南中对佤族先民产生的积极影响,建构了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嵌;李定国、吴尚贤先后对阿佤...
关键词:佤族 《司岗里》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中缅关系70年的经验启示
6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普洱学院科技处;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林永 杨宝康  出版年:2020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中缅边民跨境交往研究”(YB2019049)。
中国和缅甸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胞波情谊历久弥坚。70年来中缅关系的良性发展为我们留下很多经验启示,主要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奠定了中缅关系长期友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缅关系 70年  经验启示  
临沧远古文化述略
7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赵明生  出版年:2018
临沧尽管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然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或发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临沧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点,这充分说明临沧并非所谓的徼外之地、蛮荒之地。临...
关键词:临沧  旧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 绘画艺术 述略  
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誓词碑”研究综述
8
《普洱学院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袁智中 李波  出版年:2024
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资料搜集整理研究(19BMZ053);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佤族社会变迁研究(ZDZB201908)。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铸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肇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
关键词:普洱  民族团结誓词碑  研究综述  
论阿佤山边界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及其意义
9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赵明生  出版年:201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佤族通史”(项目编号17BMZ025)
阿佤山跨中(中国)缅(缅甸)边境,是中国西南的重要门户之一和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上捷径。“滇缅南段未定界”完全处在阿佤山区的范围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滇缅南段未定界”问题就是阿佤山边界问题。它是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英国殖民...
关键词:阿佤山边界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过程  原因意义  
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境比较研究
10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杨宝康  出版年:2020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一般项目“中缅边境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境比较研究——以佤族为例”(2018-GMB-061)阶段性成果。
跨境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缅甸北部的“阿佤山区”,虽然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相同的文化和相通的语言,但是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认同有所差异,国家认同更是迥然有别。中国佤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总体表现为良性互...
关键词:佤族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跨境比较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