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安徽中医学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中医药疗法    中药    肝豆状核变性    辨证论治    针刺    

研究学科:经济学类    自动化类    哲学类    生物科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45,015H指数:61WOS: 397 EI: 25 北大核心: 1,673 CSSCI: 104 CSCD: 1,784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9,2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
1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杨任民  出版年:2002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慢性脑供血不足
槲皮素的研究进展
2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安徽中医学院 孙涓 余世春  出版年:2011
槲皮素是一种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化学名为3,3’,4’,5,7-五羟基黄酮,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及很高的药用价值。槲皮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叶、果实中,已知有100多种中草药中含有槲皮素,如槐米、槐花、丹皮、菊花、田基黄、...
关键词:槲皮素 药理作用 含量分析  研究进展  
栀子及其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进展
3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安徽中医学院;阜阳卫生学校 那莎 郭国田 王宗殿 龙子江  出版年:2005
关键词:栀子 药理作用 综述  
阳虚体质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
4
《中西医结合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安徽中医学院科研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医科;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泌尿外科;开封市第一中医院糖尿病专科;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兰州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所;延边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朝医医院前列腺专科 王琦 姚实林 董静 吴宏东 吴承玉 夏仲元 石鹤峰 庞国明 邓祺卫 赵健雄 蔡晶 崔正植  出版年:200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No.2005CB523501)
目的:观察阳虚体质者内分泌功能和环核苷酸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探索阳虚质特征、成因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联性。方法: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按阳虚质和平和质的诊断标准筛选阳虚质60例和平和质50例,清晨8:00~9:00...
关键词:阳虚 体质  下丘脑-垂体系统 环核苷酸 免疫
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
5
《中国针灸》安徽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 郭泽新 汪润生  出版年:2002
针灸医学与康复医学在适应症上有相同的疾病谱,治疗的 切入时机也相同;两者在治疗方法和学科理论上有极强的互补性,针灸医学有许多行之有效 的治疗方法,康复医学的康复评定、运动疗法等颇具特色。它们的有机结合将加快针灸医学 的现...
关键词:治疗  中风 偏瘫 康复 针灸疗法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与治疗
6
《安徽医学》合肥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胡纪源  出版年:2002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 诊断  治疗  CCCI
丹皮多糖-2b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降糖作用机制
7
《中国药理学通报》安徽中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 王钦茂 洪浩 赵帜平 沈业寿 陈光亮  出版年:2002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No 990 42 10 7
目的 观察丹皮多糖 2b(PSM 2b)对 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的作用 ,并探讨其降血糖作用的机制。方法 链脲霉素和高热量喂饲复制大鼠T2DM。灌胃给药 5wk。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受体放射配体结...
关键词:丹皮多糖-2B 2型糖尿病 大鼠  降糖作用
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8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吴虹 魏伟 吴成义  出版年:2004
安徽省"十五"科技重大专项研究 (0 1 80 30 2 6 )
关键词:木瓜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中药
牛膝总皂苷抗炎、镇痛和活血作用研究
9
《安徽医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安徽中医学院 高昌琨 高建 马如龙 徐先祥 黄鹏 倪受东  出版年:2003
目的 观察牛膝总皂苷的抗炎镇痛及活血化瘀作用。方法 制作小鼠二甲苯耳肿胀、大鼠蛋清足肿胀、大鼠琼脂肉芽肿等炎症模型 ,研究牛膝总皂苷三种剂量 30、10 0、30 0mg·kg-1的抗炎作用 ,运用热板法观察牛膝总皂苷的...
关键词:牛膝总皂苷 抗炎 镇痛 活血 血液流变学
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
10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唐照亮 宋小鸽 王宁新 章复清 陈全珠 侯正明  出版年: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96 70 90 3)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0 1 0 4 31 0 0 1 )
目的 :探讨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风寒湿环境及持续低温受冻的方法 ,复制基本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 ,观察艾灸大鼠“肾俞”穴对其血液流变、氧自由基、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细胞因子和中枢神经递质含量...
关键词:艾灸 活血化瘀 作用机制  血液流变学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