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诗歌    传统文化    畲族    创造社小说    川端康成    

研究学科:哲学类    

被引量:92H指数:4北大核心: 1 CSSCI: 1 RDFYBKZL: 2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
1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德师专中文系 李频华  出版年:200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交流途径,网络这种即时的特殊交际领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语言方式,充满生命力和时代感的网络语言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网络语言在语音,词汇及修辞上都有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语言 文化心理特质  语音现象 外来文化 语言传统  交际心理需求  幽默诙谐 心态
闽东畲语濒危现状考察
2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福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畲族文化研究所中文系 赵峰  出版年:2009
2006;2007年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BS06186;JA07203S)
在对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畲族语言危机现象进行了重点探讨;指出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并采取特别的保护性和发展性措施。
关键词:畲族 濒危语言 现状考察  
谈现代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超越
3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伊漪  出版年:2005
语文教育不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现代语文教育是人类追求真善美文化的一个特殊流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审美需求越来越强烈,现代语文教育在...
关键词: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 科学精神  教育性质 传播工具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显价值
4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赵峰  出版年:200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不仅具有可行性、重要性而且具有它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 教育
《史记》的抒情性与歌诗音乐的作用
5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德师专中文系 冯伦  出版年:2006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B类)课题成果
《史记》描写人物以情动人,有时让人物即景作歌诗,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抒情色彩。
关键词:《史记》 歌诗 音乐 抒情性
从唐传奇《枕中记》看唐代士人的意识与命运
6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林文  出版年:2008
从唐传奇《枕中记》卢生身上可以看出唐代士人积极进取意识,通过五种不同的形式走上仕途;第一,通过科举及第登上仕途;第二,通过到边塞建立军功扬名立万,获得显赫政治地位;第三,通过与贵族显达联姻而走进封建统治集团;第四,通过诗...
关键词:《枕中记》 唐代 士人 意识  命运
谈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
7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伊漪  出版年:2006
诗歌教学渗透着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神圣天职。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诗歌 情感 意境
试论《白鹿原》的男权意识
8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德师专中文系 吴梅芳  出版年:2002
《白鹿原》被誉为“当代史诗性”的作品 ,然而文本中习焉不察的男权意识却得到肆意的流露 ,从性别角度来考察《白鹿原》 ,以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性爱描写为切入点 ,可以揭示作品为女性所设定的屈从角色 ,从而为女性重新命名...
关键词:<白鹿原>  人物形象  性描写 男权意识
“城市丑角”与“多余人”——解读穆时英与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形象
9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吴梅芳  出版年:2008
通过对中日"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与川端康成文本的解读,聚焦文本中的男性形象,以平行比较的手法比较了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不同特质的人物的相通处及其差异性,力求予以新的阐释,以此揭示作家的不同精神个性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穆时英 川端康成 城市丑角  多余人
“杂异”的意义:论创造社小说文体的独特审美形态
10
《郭沫若学刊》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林荣松  出版年:2006
五四时代是文体自觉的时代,颠覆与重建是五四作家的时代命题。创造社“杂异休”小说,彰显出时代风气对文学、文体的深刻影响,反映了中国文学体裁发展的内在要求。创造社小说文体以其“杂异”的独特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
关键词:创造社小说 文体 “杂异”  审美形态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