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杜甫    文学评论    小说    山水诗    春秋时期    

研究学科:社会学类    哲学类    经济学类    建筑类    

被引量:458H指数:10北大核心: 128 CSSCI: 62 RDFYBKZL: 10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1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1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 叶南  出版年:2001
汉语称谓语是汉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协调与和谐的文化精神,其中亲属称谓语调了汉人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谓语突现了汉人的官本位思想,虚拟亲属称谓语则显示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儿。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 文化观念 宗法等级观念  官本位观念  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 社会关系称谓语  
回民族心灵铸造范型——《穆斯林的葬礼》价值论
2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 徐其超 XU Qi-chao  出版年:2002
文化含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的重要尺度 ,《穆斯林的葬礼》藉着悲剧冲突、文化冲突、内心冲突塑造了韩子奇、梁君璧等在文化意义上达到典型高度或具有典型性的形象 ,表征着回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超越、更新 ,...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 文化形象塑造  文化价值  霍达  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  小说  悲剧冲突 人格  文化冲突 韩子奇形象  梁君壁形象  
空灵的东方寓言 诗化的本体象征——评《尘埃落定》的艺术创新
3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覃虹 舒邦泉  出版年:1999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出版后,引起轰动,好评如潮,但有不少人将其归为“民族文学”。本文认为,《尘埃落定》是跨族别写作的美学标本。它的结构形态,诗化语境,寓言手法,在文体上均具有创新和突破的美学意义。特别是它的现代历史感和厚...
关键词:《尘埃落定》 跨族别写作  文体创新 东方寓言  本体象征  
从特殊走向普遍的跨族别写作抑或既重视写实又摆脱写实的创作形态——《尘埃落定》艺术创新探究
4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 徐其超  出版年:2003
在《尘埃落定》的十数家评论家言中 ,高屋建瓴地揭示作品艺术价值、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因而有广泛影响的评论是特别的题材、特别的视角、特别的手法与普遍的眼光、普遍的历史感、普遍的人性指向辩证统一说 ,也概括为“跨族别写作论”...
关键词:阿来  《尘埃落定》 艺术创新 跨族别写作  写实 创作形态  权力寓言  
试论西康建省与康区的早期现代化
5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 吴建国  出版年:2003
本文考察了西康建省的曲折历程,着重分析了建省与康区早期现代化的关系。认为西康建省是中央政府加强治理康区、巩固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省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创办了近代工商业,发展了近代教育,初步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和...
关键词:西康建省 康区  早期现代化  康藏关系  
从“文化混血”到“文学混血”──论彝族汉语文学的继承、创新、发展
6
《天府新论》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罗庆春 徐其超  出版年:1998
关键词:彝族 汉语文学 人文精神  审美趣尚 艺术文学化  文化批判 母语文化 少数民族文学  
试论春秋列国间的战争
7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陈筱芳  出版年:1997
春秋列国间500多起战事,可分为掠夺性、兼并性、报复性、干涉性和争霸性五类。“春秋无义战”之说是以天子至尊为评价尺度而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从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少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兼并战争,为中华民族...
关键词:春秋战争  义战  战争类别  
春秋以及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
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陈筱芳  出版年:1999
春秋婚制是一夫多妻制,每个男人都有多妻的权利,庶民大多不能使这种特权付诸实施,是由于其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并非婚制对他们另有规定,只要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他们随时可以行使多妻的权利。一夫多妻制的本质是男性对...
关键词:一夫多妻 婚制 婚俗
中国古代词源学的建立与刘熙《释名》的地位和影响
9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 邓文彬  出版年:2001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词源研究的兴起与词源学的建立、《释名》的作者与成书背景、《释名》的内容与体例、《释名》的贡献和影响等问题 ,指出刘熙的《释名》对中国古代词源学的建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词源学的正...
关键词:中国  语言学史 词源学 刘熙  《释名》 古代  
春秋时期的贞节观
10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陈筱芳  出版年:2000
贞节观萌生于春秋时期,是由女性所提出。它的产生是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人尽夫”而无婚姻自主权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忠德和明确的性道德,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对爱情的执著、自尊意识以及对“...
关键词:春秋时期 贞节观 一夫多妻制 两性关系 妇女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