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收藏

导出分析报告

研究主题:《聊斋志异》    论诗    小说    师范院校    边塞诗    

研究学科:哲学类    社会学类    

被引量:56H指数:3北大核心: 7 CSSCI: 5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排序方式: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方言自感动词“V人”式综述
1
《汉字文化》甘肃西峰市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刘瑞明  出版年:1999
0.l一篇好的科研文章,只要是从实际出发而有独到之见,即令所论内容比较窄狭,也会给人以启迪,从而引发出他人的跟踪续探,扩展成这一内容相对完整而深人的全局。胡双宝先生《文水话的自感动词结构“V十人”》(原载《中国语文》19...
关键词:《黎川方言词典》  河南方言 “人”  方言词汇  山西方言 动宾关系 程度补语 使动用法 普遍性  《儿女英雄传》
《聊斋志异》对传统狐狸形象的审美改造
2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徐克瑜  出版年:2002
“狐狸”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人文和人性美的形象,置身于(《聊斋志异》的审美体系中,这是蒲松龄的大胆创造.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为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美女狐精翻案,使狐狸不仅成为人性真善美,特别是女性真善关的象征,重要的是,...
关键词:《聊斋志异》 狐狸形象  审美价值 小说 蒲松龄  文学研究 真  善  美  女性 审美取向
高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论
3
《甘肃高师学报》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马悦宁  出版年:2002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 ,却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明显的不足 ,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 ,应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的...
关键词:高师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论诗味的特征
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马悦宁  出版年:2001
以“味”论诗是我国传统诗学理论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古代诗学理论对诗味的特征进行过可贵的探讨,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无理而妙”、“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迹之迹诗始神” 等观点就是其中富有启发性的创见。
关键词:诗味 审美心理 诗歌理论 中国  古代  审美判断 审美感知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症结何在
5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汪咏国 郭治锋  出版年:2001
导致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是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一直偏低。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一部分语文教师语文功底较差 ,语文基本能力不过关 ;二是相当多的语文教师教育科学知识欠缺、语文教学理论修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效率 教师素质 语文基本能力  教学理论修养  在职教育 师范院校 教育改革
“桃花源”理想的深层意蕴
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徐治堂  出版年:200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构筑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的社会美好、神秘、令人向往。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产物 ,其深层意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 2 )“无君论”思想的产物 ;( 3...
关键词:意蕴 农耕文明 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无君论"思想  社会现实 志怪小说
也谈《公莫舞》的研究──兼与姚小鸥评论文章商榷
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刘瑞明  出版年:2000
赵逵夫先生关于《公英舞》的研究文章,是对杨公骥先生相关论文的肯定和支持,也就一些关键疑难作了补充和商榷,多所创获,在研究上有长足的进展。姚小鸥先生的文章对赵文作了许多指责。本文从《公莫舞》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对姚文的主要指...
关键词:西汉 歌舞剧 <<公莫舞>>  姚小鸥  学术商榷
论唐边塞诗对建安诗歌的承传
8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马悦宁  出版年:2001
唐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所呈现出的美学风貌是唐代诗人学习建安诗歌 ,追慕“建安风骨”的结果 ,从诸多唐代边塞诗作中 ,可以看到其在精神气格、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建安诗歌的承传关系。
关键词:唐边塞诗  建安诗歌 承传
关于《小雅·都人士》的错简
9
《甘肃高师学报》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张剑  出版年:2003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小雅·都人士》就是由于错简将两首诗误合成了一首诗。前贤对此已有质疑。如果从诗的描写内容、语气感情、用字特征和人物身份等方面分析探讨 ,并援引《诗经》内证 ,便可纠正《...
关键词:《诗经》 《小雅·都人士》  错简 原貌 描写内容  语气感情  用字特征  人物身份 简次错乱  
以“味”论诗的美学意义
1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马悦宁  出版年:2002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它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抒情特质的形成、哲理情思的丰富、意境学说的产生和 完善都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文章勾勒了以“味”论诗的嬗变轨迹,阐明了其美学意义,揭 橥了其美感成因。
关键词:诗歌 以"味"论诗  美学意义
已选条目 检索报告 聚类工具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